【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士闪]“ 鬼节”与“鬼结”
  作者:张士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5 | 点击数:7097
 

      摘要:“鬼节”(中元节)的设置,是人们借助一定的仪式,对死者尤其是孤魂野鬼实施人文关怀,对可能危及人类自身生活特别是社会秩序的因素予以清理或清除。从历史渊源来看,其形成与传承与魂灵信仰的驱动、秋尝祭祖的古俗遗风、儒家孝文化的不断推动以及佛教、道教的附会与演化有关。中华民族与鬼有关的观念意识,在七月十五期间有着特别集中而突出的展示与培育,并以多样化的节俗活动为支撑。这些仪式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在传统社会民众精神生活中占据突出地位的“鬼节”,曾被民族国家政治予以简单地取缔,强行驱赶出公共生活之外,而香港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于2010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则是它终究被民族国家接纳为“传统”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

      关键词:中元节;鬼节;仪式;情感


      农历七月十五,在我国很多地方都被称为“鬼节”。从鬼的角度看节日,或是从节日的角度看鬼,首先会牵涉到各种鬼故事,以及与鬼有关的种种仪式活动。在这些关于鬼的口述故事和仪式行为的后,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鬼”的强烈需求,以及围绕着“鬼”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磋商行为。人之与鬼,既有时间的安排,又有空间的考虑。换言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绝不能让鬼自由地穿越时间和空间游走社区,造成社会紊乱,至于飘到别处的鬼又会折腾出什么“鬼花样”,人们就不太关心了。其实,人们是基于家园意识,寻求一种“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的踏实感。

      于是,人们在时间上设置“鬼节”这样一个与鬼打交道的特殊交流时段,在空间上注意与鬼划定边界,保持距离;同时,借助一定的仪式,对死者尤其是孤魂野鬼实施人文关怀,对可能危及人类自身生活特别是社会秩序的因素予以清理或清除。这大约就是鬼节产生的根本原因。七月半敬祖、十月初一送寒衣、大年三十撒陈秸……内中因由大致如此。

      一、阴历“鬼节":七月十五的神秘背影

      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处境尴尬,常被视作阻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旧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春节、清明等极少数节日在被有计划地予以“革命化”改造之后,允许在现代生活中具有一席之地,很多节日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落、轻视甚至批判,七月十五更是被视为“迷信活动”而大受压制。原本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占据突出地位的“鬼节”,被民族国家政治予以简单地取缔,强行驱赶出公共生活之外,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为当政者始料未及。鬼的观念本是传统社会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它被粗暴地从社会与文化的整体上割掉,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紊乱。

      时过境迁,七月十五在中国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化状态,许多人对其节俗活动已是语焉不详,仅留下一个神秘背影。然而,关于七月十五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感情,千百年来已经渗人我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甚或进入成为每一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当春花秋月时光流逝,蓦然回首,在往日时光的记忆中,或许就有香烟缭绕、纸灰飘飘的“鬼节”。2010年5月,香港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香港盂兰胜会这一民俗活动,因保留潮汕文化传统根脉而别具风采,成为现代都市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情。七月十五进入国家“非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 

      二、人鬼共欢的“鬼节"

      七月十五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道教、佛教和民间三方力量汇流而成的“鬼节”,在一些地方甚至重于过年。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而在民间则有更多称谓,如七月半、过月半、阴节、瓜节、施孤节、麻谷节、河灯节等等。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节期长短不一,习俗亦有差异,但都以祭祀先祖、超度鬼魂等为主。中元节的节期多数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正日,有些地方包括十四和十五两日,但也有以十六日为节的,另有些地方始于初七、十三日等,持续三至七天不等。意即在七月初七或十三日举行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也有的地方如港澳台地区,以七月十五为核心的祭祀活动要持续一月之久,且举行普度活动的具体日期各地并不一致,呈此起彼伏之势。当地人认为,七月作为鬼月,第一天开门放鬼,最后一天关门收鬼,整个七月都是安置大小诸鬼之期。

      七月十五的主题以祭祖祀先、超度亡灵为主,其主要节俗有秋尝荐新、放焰口、放河灯、普度等活动。传说这天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串”的谣谤。俗谓人死后灵魂不灭,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容易飘荡为害。“七月半”节主要进行两大祭祀活动:一是寺观、里社或街区作盂兰盆会。每逢七月十五,社区便有社会贤达礼请佛道做法事“普度”亡灵,设坛作醮,祀无主孤魂,为公祭。二是以家户为单元祭祀先祖,供奉如仪,有的还要举行家宴,为私祭。其大致仪式为:酹酒三巡,表示祖先饮宴;然后阖家团坐,共进晚餐;天黑之后,人们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个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拨水饭,烧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故在民间社会,七月十五实际上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以家人团聚为活动形式的祭祖节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
下一条: ·[默音]七月半谈“甲马”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