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滕光耀]发自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
——民间文学《平果壮族丧歌》及其重要价值
  作者:滕光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5 | 点击数:9383
 

  部分道公与孝男孝女穿插吟唱的丧歌,则选取最能震撼人们孝心的“经歌”来吟唱。这些“经歌”各具特色,并在流传过程中被该县历代道公、僧公艺人不断增删而成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经歌”。如《十月怀胎歌》是一首叙事诗,在区内外乃至海内外都有流传,但大多平铺直叙,即怀胎一月平铺成一首七言四句的诗歌。“我娘怀胎一月成,手摸胸膛不见影。儿如水上浮飘影,未知生根能不能。……”诸如此类的《十月怀胎歌》传到该县道公、僧公艺人的手中,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吟唱母亲十月怀胎为主要内容、前面对此歌的来历作了铺陈、后面增加了“十报恩”内容的《胚胎经》。此“经”从目连行大孝、“一头挑母一头经”到灵山见佛祖、拣《胚胎经》唱起,到“奉劝世人休逆母,持斋报答养育恩”止,将母亲从正月怀胎至十月、胎儿在娘身逐月发育成形到诞生落地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充分发挥叙事诗抒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语言华丽的特点,其间起伏跳跃,该简处大简,该繁处不惜笔墨。从开头的铺垫内容、中间的十月怀胎内容到结尾的“十报恩”内容、多以一二语了之。如唱至九月怀胎,仅以“九月胚胎渐渐满”一语带过,而将浓墨重彩泼洒在“十月怀胎儿降生”前后的“阵痛”、惊险惶恐、孩儿落地的哭声和对孩儿婴幼儿阶段小心翼翼、体贴入微的哺育之恩上。全诗共124行,这部分内容就占了49行。这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弹琵琶者从小到大的身世、从盛到衰的遭遇不到20句,但抒写琵琶的声音却用了24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恰如清代沈德潜所说的在“中间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

  十月胚胎儿降生。

  一心想着外家去,

  恐怕孩儿半路生。

  一阵痛来无计较,

  二阵痛来落三魂。

  娘叫上天天无路,

  娘叫入地地无门。

  牙齿咬得铁丁断,

  绣鞋踏得地皮穿。

  恩爱丈夫心不忍,

  忙去烧香叩神明。

  先许家堂猪羊愿,

  后许南海观世音。

  许下长旛十二首,

  又许布施及斋僧。

  普天神明多许下,

  是男是女早降生。

  幸得诸天神护佑,

  险些一命丧黄泉。

  孩儿落地哭一声,

  娘命隔纸见阎君。

  脐带不敢将刀割,

  恐怕胎衣坠娘身。

  孩儿落地哭两声,

  老母今番两世人。

  扶上床坐不敢睡,

  把碗姜汤定娘心。

  孩儿落地哭三声,

  合家大小放宽心。

  将刀割下儿脐带,

  烧盆净水洗儿身。

  把幅罗裙来抱起,

  将儿抱在母胚襟。

  左边干处孩儿睡,

  右边湿处母安身。

  若还两边都湿了,

  双手抱儿放胸心。

  一日吃娘三餐乳,

  三日吃娘九顿浆。

  娘乳不是长江水,

  不是山林树木浆。

  口口吃娘身上血,

  吃娘血脉面燋黄。

  未病之时母先虑,

  未冷之时母挂心。

  未曾吃饭先挂欠,

  不敢高声怕儿惊。

  洗屎洗尿娘不厌,

  只要孩儿快长成。

  ……

  《平果壮族丧歌》这一声声发自人们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孝亲报恩、竭力孝母、追思感恩天地父母养育之恩的“经歌”。其重要价值有:

  一、文学价值。吟唱经典,以古劝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令人感同身受;语言规范,形象典型生动,一唱三叹,令人动容;虚实相生,想象奇特丰富,艺术境界广阔高远,耐人寻味;历史悠久,形态原生,内涵丰富,充满哲学韵味。应该说,这几点是本丧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其重要文学价值之所在。

  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从《哭下席》到《哭出殡》,把人从死到埋整个仪式的全过程都反映和表现出来,其中,涉及壮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居住习俗、衣着饮食、人生礼仪、宗教信仰、喜好禁忌等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形成的诸多因素,人们从中可以研究并发现壮族的心理状态与汉族的差异。如壮族死者的夫或妻是不能去送葬的,如果去送葬,那死去的夫或妻就会把他们的灵魂勾去。汉族却认为夫妻应该相互送葬,这样才足以表示他们的真情实意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百色新闻网—右江日报 2017-05-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钟进文]从“民族唱”到“唱民族”:基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考察
下一条: ·[王正惠 李辉]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的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