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与非遗的关系源远流长,“一带一路”建设也与沿线非遗保护互惠互助、互为支持。目前沿线非遗保护已经启动,并积累了较为扎实的实践经验,但仍存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现实困境。特别是在我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存在官方热民间冷、国内热国外冷的境况。在这种背景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非遗保护,以非遗反哺“一带一路”发展,唯有秉承“平等、互利、共赢”理念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营构自下而上、内外联应、共同参与的局面,通过系统、可行的实践方略,方能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非遗保护的良好互动中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M]/ /李光谟.李济与清华.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47.
[2]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 .
[3][苏]C. N. 鲁金科. 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J]. 潘孟陶,译. 考古学报,1957,(2) .
[4] 张星烺.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第六册) [G]. 北京: 中华书局,1979 ∶ 9.
[5][意]玛丽亚·切亚拉·赞尼尼,[荷]吉姆·托马斯·威廉姆·斯图曼. “一带一路”倡议: 致力于打造文化认同的一项宏伟社会工程[J].计奕,译.欧洲研究,2015,(6) .
[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 吴壑人,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 6.
[7]范周.“一带一路”的文化遗产价值体现与保护利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 .
[8] 宋俊华.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非遗保护机制创新[J].文化遗产,2016,( 4) .
[9] 李华成.“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选择与优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6,(3) .
[10]张劲盛.长歌一曲向天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保护与传承[J].世界遗产,2016,(7) .
[11]程殿梅. 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 民俗研究,2015,(1) .
[12]国季. 解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透视中国在国际层面履约现状[J]. 文化月刊,2011,(7) .
[13][印尼]高拉·曼卡卡利达迪普. 保护印度尼西亚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系统、保护计划、相关活动及其所出现的问题[J]. 白羲,译. 民间文化论坛,2012,(4) .
[14]高轩,冯泽华. 中国与东南亚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制度构建机遇[J].东南亚研究,2015(4) .
[15]高轩. “一带一路”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侨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构建[J].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7) .
[16][美]拉里·A. 萨默瓦,理查德·E. 波特. 跨文化传播[M]. 周琪,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2.
[17]李希光. “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与丝绸之路文化复兴[J].当代传播,2015,(6).
[18]葛剑雄. 存在与影响: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 思想战线,2016,(5).
本文原载:《理论导刊》2017年第7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