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洗桐]古诗古画中的“七夕”
  作者:洗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4038
 

     

七夕图(国画) 清 袁耀

       小时在房顶纳凉数星,自己能找到“北斗”和“北极”,妈妈会指着天际,让孩子辨认“织女”和“牛郎”,即使我们根本不懂神话与爱情,但这个关于爱情的意象却永远也不曾忘记。而如今又到“七夕”。

       “晒书节”与“乞巧节”

      从起源来看,“七夕”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另外,“七夕”还与古人对星宿的崇拜有关,在三四千年前,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做魁星,又称魁首。后来的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可见,早先的七夕多与男子有关。

      从时间节点来看,“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北朝“七夕节”,宫中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呈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陈瓜果、剪刀、绣花丝线、绣花枕头、剪纸等物。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后来发展成为热闹的节日活动,“七夕前三日,车马盈市,罗骑满街”“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元、明、清各代,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以丝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反正就是变着花样找个平台估价晒自己,相当于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吧,一大批晒“七夕”的帖子赶在路上。

       占卜式爱情

      《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可见,早在秦汉就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这天晚间,上弦月色,暗淡灰黄,唯有天河如带,晶荦明亮,河西“织女”、河东“牛郎”隔河相望,喜鹊搭桥,两人相会于桥上。民间左邻右舍的姑娘们,三三五五,相聚在一起,穿针引线乞巧——向织女乞求智巧、灵巧,所以“七夕”又名为“七巧”“乞巧”。

      “乞”是个很形象的动词,《广韵》曰:“乞,求也”,《说文》中有向人讨、要、求的意思,后引申为请求、希望。中国女人习惯把想要实现的愿望放在心里,或者告诉神灵,然后用大家一起发明出来的仪式寻求某些暗示,带有占卜的意思。一个“乞”字,把女人温婉的无能与寄托的可怜可悯形容得异常妥帖。“手巧”以及与飞针走线相关的女红,也是那时候的好女人最愿意为之付诸努力和终身炫耀的活计,似乎比琴棋书画看上去更具有贤妻良母的气质。而这针线的巧,其实带有待嫁的资本的用意,甚至与美好姻缘或者如意郎君成正比。当然后来,时光累积,女人们乞求的好像越来越多,围绕着“乞巧”,又派生出来乞聪明、乞富贵、乞美貌、乞长寿等,当然更多的还是乞良缘,总是躲不开“什么好都不如嫁得好”的魔咒般的暗示。

       古画里面的“七夕”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时的大画家陆探微已经开始表现这个题材。唐代张萱也画过《宫中七夕乞巧图》。宋代燕文贵所画的《七夕夜市图》也是表现“自安业界北头至潘楼竹木市”一带的七夕夜市盛景,“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元明清至今,这一题材的绘画确实也更多。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唐宫七夕乞巧图》,画的很像《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的场景。不过回头想想,这一群群女子纷纷攘攘的庙会式狂欢,内心隐藏的都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美好爱情企盼。就像清代画家袁耀《七夕图》题识所写:“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凭栏而望,情致宛然,遥想七月七日的月色与星河,不过要一个自欺欺人的占卜和关于爱情的美梦,在这工整华丽的山水楼阁间,想与最中意的那个耳鬓厮磨聊聊天……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报》2017年8月27日 第8版:悦赏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下一条: ·[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张勃:共建共享过七夕
·2018七夕旅游指南——你身边的“非遗”专家Cue你·[刘晓春]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
·[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商家掘金七夕“浪漫经济”
·[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