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洞
明万历七年碑刻
族谱《沂水孙氏宗谱略》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始于人类对银河系中两座美丽的星宿的遐想,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自《诗经》时代起便成为中国文人经常吟咏的内容。
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牛郎织女传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山东省沂源县的山水之中,化入民众的口头传统,成为沂源这块土地上最具影响力的风物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如何与沂源县结缘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主要流传在县域南部的燕崖乡,与当地山川景物融为一体。发源于沂源县鲁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经燕崖乡,在牛郎官庄村往东拐了一下继续南行,正是在这个拐弯的地方,形成了今天景色迷人的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牛郎官庄所面对的沂河南岸是大贤山,山体临河的悬崖被称作“燕子崖”,燕崖乡便由此得名。燕子崖半山腰处有一个洞穴,洞口蓦然写着“织女仙洞”四个醒目的大字,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就要从这儿讲起。
燕子崖、织女洞这些名称始自什么年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怎么会与沂源结下不解之缘?分布在大贤山各处的碑刻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大贤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的一块功德碑,此碑虽然现存于织女洞中,但从碑文中还看不出与织女有什么联系。大贤山上还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现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的线刻人物像和文字题刻。题刻主要记述了大贤山道教的开山人物、道士张道通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该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崖的叙述:“乃游此地,谓人曰山名大贤,织女崖□,乃同徒众登眺巅峯,山清水秀,而乐居焉。”这里的“织女崖”,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织女有关的记载。
今存于大贤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为我们破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和发展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立于山顶玉皇阁的明代正德六年(1511)的《重修迎仙观玉帝行祠记》解释了大贤山和迎仙观的来历:“所谓山之大贤者,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贤山之贤人是织女,迎仙观之仙人是张道通。所谓织女之“贤”,所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子的“贤惠”的品德。
对于我们理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最为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现在明代万历七年(1579)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燕崖乡历史上属沂水县)中,碑文解释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闻个中扎扎机声,以故织女名”。在这段文字中,还十分难得地透露出把织女和牛郎牵连在一起的机缘:时任知县在视察大贤山时,看到秀丽山水,生发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对主持道人大谈玄妙之理,讲什么神仙洞穴必须得“秘”、得“虚”,道士“守者会公意,即礼多方金粟展力为之,对面并起牛宫”。县太爷的一段谈玄,竟然引发了道人将织女洞和牛郎附会在一起的念头,并且立竿见影,马上付诸行动,第二年就在织女洞的对面、沂河的岸边建起了牛郎庙(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至此,牛郎织女传说如何被附会在沂源县大贤山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