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乞巧这一古老的民俗节庆活动到清朝中期,已有衰微之势。到民国年间,更是全面衰落。“七日,旧俗妇女陈瓜果乞巧,今无。”“七夕不重,绅士家间设香案、瓜果庆双星,穿针乞巧鲜有知者。”“七日,旧传是夕妇女陈果瓜于庭乞巧,然今已成往迹,无复有佞织女者矣。”地方志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
而在多数地方,七夕节有许多娱乐活动,都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和织女要在鹊桥相会,夜深人静的时候,儿童在葡萄架、葫芦架或豆棚下,能够听到他们的说话声或哭声。有的地方,七夕当晚,老人要给孩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剧团要唱《天河配》《鹊桥会》及昆曲《长生殿》等。近年来,七夕节几乎没有了乞巧的内容,成了少男少女的情人节、爱情节,各地举办的七夕节活动,大多以歌颂爱情、引导婚恋为主题,以至于很多年轻人已不知道乞巧为何物。
七夕还要乞巧
也许有人说,乞巧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现在的妇女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家务要做,既不需要缝缝补补,也可以不去做饭洗衣,何必要乞巧呢?其实,和睦的家庭既要相亲相爱,也要共建共享,合理分工是必需的。再说,乞巧节不仅仅是乞巧,还有乞智、乞美、乞福,是一个完整的节日活动。正像《乞巧歌》所唱的:“我请巧姐吃桃子,巧姐教我缝袍子。我请巧姐吃李子,巧姐教我学纺织。我请巧姐吃甜瓜,巧姐教我学绣花。”“我把巧娘娘坐桌上,巧娘娘给我教文章。我把巧娘娘坐桌前,巧娘娘给我教茶饭。”……
对不少地方的七夕节活动考察后,我们认为,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七夕节也不应该仅仅是爱情节、情人节,还应该是乞巧节。七夕还要乞巧!
其一,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女性如果在经济上不能自立,没有一技之长,在家庭生活中就很难自立。这是几千年的人类社会所反复证明的。因此,乞巧、乞智、乞美、乞福是女性永恒的主题。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作品有更为清醒的认知。即便是牛女故事,在作家文学里,它是纯洁爱情的典范,在民间文学里,则是柴米油盐,可以说是民间生活的写照。辽宁开原、河北正定的民间歌谣里都有牛郎织女不和,打得天昏地暗,王母娘娘只好划银河把二人分开的内容。在有些地方的民间传说里,七夕牛女相会后,织女就忙于尽家庭主妇的责任。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浙江定海、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的民间传说里,织女回家后,马上为牛郎洗衣裳、洗碗筷。牛郎吃饭后从不洗碗筷,每天把用过的碗筷聚在一起,等七夕节织女回家后洗。织女为牛郎洗了一夜的碗,洗一只碗流一滴泪,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离别了。反映了男人不做家务、女人没有地位的社会现实。
其二,对女孩子来说,通过参加乞巧节,可以从小培养女红技能、家务技能、艺术才能、传统美德,接受孝顺、勤快、自立、自强的熏陶。一旦掌握了纺织、刺绣、剪纸、写字画画、编织等适合女性从事的技艺,她们可以终生受益。而烧茶做饭、缝缝补补是居家过日子的必备技艺,姑娘茶饭做得好会备受父母亲邻的夸赞,也有利于将来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乞巧活动上的歌舞表演和比赛,使女孩子从小能歌善舞,对培养她们的艺术潜质和自信大有裨益。
其三,参加乞巧节活动,女孩子可以盛装集体出行,广交女伴,可以唱歌、跳舞、制作美味食物和手工艺品,交流经验和技艺,展现才华,有利于身心健康。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内联络部主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7-08-28期09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