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陶立璠]比较民俗学的话题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15 | 点击数:7138
 


  近10年来,关于民俗的比较研究,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国的区域研究和少数民族民俗的研究中,学者们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探讨各地区、各民族民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民俗的产生、变异和传播角度讲、中国民俗的区域比较和各民族民俗之间的比较的确开阔了学者们的视野,也给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学者们从宏观钓和微观的角度探讨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中国有句古语话叫做“礼失而求诸野”。这是说,历史上各个时代,在经历了社会和政权的变迁之后,许多礼仪在上层社会消失。但是由于民俗的稳定性和受上层文北的影响,许多礼仪却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此为了探讨古礼产生和发展的状况,学者们经常深入民间去收集民俗文化的残存,借以恢复古礼原有的风貌。比如中国清代宫廷萨满仪式的保存和延续,就是清朝政府通过皇帝颁布诏令的方式,从民间广泛收集萨满祭词和萨满仪式,后经整理、翻译,将其典礼化和制度化,形成清代北京宫廷和王府的重要仪礼,在清代一直延续了260多年。这种事例不胜枚举。

  在社会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民俗学者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今天民俗学的田野作业,在强调现性的同时,仍然面对着历史久远的传统民俗文化,仍然需要做“礼失而求诸野”的工作。今天要发掘、抢救和保护即将消失的传统民俗文化、探讨中国各民族民俗的源流和发展,仍离不开比较的方法。但是,民俗比较或比较民俗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还是刚刚起步,尚缺乏具体的实践和系统的理论指导。

  什么是比较民俗学?比较民俗学可不可以成为民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学者正在思考这一问题。一般来讲,比较民俗学是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产生、传播、变异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问。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俗文化可不可以进行比较的考察和研究,在民俗学界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争论。在东亚,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先生’曾提出民俗学是“一国之学”的观点,认为作为一国之民俗学,不宜作国与国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就是说,民俗学只能研究本国境内民族的民俗文化。这和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文学”的概念正好相反。比较文学的概念认为,一国之内的文学不能作比较研究。文学的比较必须是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比较文学的概念

  曾经是很严格的,一国之内文学的比较向来被视为禁区。这无疑影响了文学研究的发展。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曾就比较文学的概念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许多学者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历来都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影响。既然这种交流和影响是客观存在,并影响到各民族文学的发展,那么比较文学在一国之内的开展,就不应存在异议。特别是像中国这樣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性(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和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和)始终是中国文学的特点。因此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是理所当然的。这一观点已被国际上从事比较文学的学者所接受,比较文学的禁区终于被打破。

  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文学的比较研究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从世界文化的分野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格局,但许多民俗文化事象是完全可以进行比较的。例如古老的“产翁制度”(即女人生孩子、男人做月子)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如广西的壮族、云南的傣族等)和欧洲的英吉利民族中都曾经存在过类似的习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需要通过比较研究去加以认识。另外,从东方民俗文化的格局看,东亚地区各国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大的民俗文化圈。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的许多民俗文化有共通之处。这种民俗文化之间的彼此相似和相通,是由历史造成的,也是各国民俗传承和传播的必然结果。也许中国和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国的国情不尽相同。比如就民族的构成而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日本、韩国、蒙古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但是,民族成分的多寡,并不影响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民俗学的研究除一国民俗研究之外,还应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比较民俗学应在民俗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民俗学的发展,可能是未来东亚乃至亚洲民俗学发展的希望。

  最近几年来,东亚各国的民俗学家,以中国为基地,在民俗考察和比较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入90年代以来,以学者个人或以学术机构联合的方式进行的民俗考察,在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展开。东亚民俗学家在中国的考察,就地域而言,已遍布中国的东南、华南、西南和东北的许多省区。各国民俗学者的联合考察本身即是一种比较,是自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的比较。只有在这种考察比较中,才能了解各国民俗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如果在民俗学研究中不去了解与自文化相关的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那么这种研究的时空局限性不仅是很大的,而且会使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变得十分狭窄。这样无助于各国家学者对本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源流和特点的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
下一条: ·[孙庆忠]乡村叙事与田野工作的滋味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