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世界人文学术大会开幕式(本网配图,安德明 摄影)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 (记者 张君荣 张清俐) 8月6日,以“全球转变下的挑战与责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人文大会在比利时东部城市列日开幕。此次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和世界人文大会基金会共同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800名代表力求在大会上重新定义人文社会的基础、作用和责任。
开幕式上,中国元素成为一大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在开幕式致辞时,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致辞内容: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挑战和展望。
朝戈金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催生了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而且给予它长期大力支持。成立70年来,它一边搭接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边联系着国际上知名的学术团体和机构,在扩大国际合作、讨论重大议题方面,发挥了有目共睹的作用。虽曾遭遇种种困难,但历任掌门接续努力,守护了它的高贵宗旨和傲人传统,扩大了它的影响,进而推动了人文学术进步。
朝戈金认为,众所周知,人文学科师生人数减少、经费压缩等令人文学者担忧的现象到处蔓延。工具理性泛滥、人文精神缺失是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对当今世界的普遍看法。人文学者深知,人类不仅需要了解外部世界,也需要了解人类自身。展望未来,彼此合作而不是彼此取代,才是健康发展的途径。
“我们诚挚地欣喜于科技的进步,因为它带来了与以往很不同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景观。大数据、海量存储、便捷搜索等带来了新的学术维度和新的生长点。”朝戈金说,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自然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活动的影响更趋明显,而自然科学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烛照。随着信息革命的飞速发展,科学和人文无疑都将得到大大加强。我们坚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和互补,必将有利于人类的长久福祉。
世界人文大会主席阿达马·萨马塞库表示,世界人文大会的目标是开始着手恢复人文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此次会议的召开源于三个理由。一是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下的周期性动荡,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了一场“全面”危机。它是一场社会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它证明了新自由主义和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的失败。二是全球人文科学的逐渐边缘化。三是在全球知识创造和合作中,欧洲以外和“西方”以外的学者参与度很低。传统知识和世界上半数的语言都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萨马塞库表示,环境、能源、人口和数字化挑战,再加上不平等和贫穷现象,加剧了生存焦虑和对未来缺乏信心的情绪。今天最普遍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占有”或利润文化基础之上的。这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暴露无遗,而目前的危机则印证了这一模式的破产。这种以“西方模式”为起源的国际关系特征,是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不管是物质财富方面还是知识产品方面。“其结果是,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弘扬与本质文化相连的价值观。”
基于以上考虑,萨马塞库建议人们探索一个新的概念——人文性。他解释说,“人文性是‘我们’对‘他人’的永恒开放,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要求彼此之间形成一种永久的团结关系,即具备一种自发欢迎他人的冲动。这种‘人文性’使‘把人与人连起来’成为可能。”萨马塞库认为,在此背景之下,重新考虑人文科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势在必行。它需要考虑每一种文化的特异性及其内在的固有资源,对它们进行明智的评估;考虑文化间交流、对话、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作为演讲嘉宾,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表示,互联网的连接使得共同创造变得便利而迅速,互联网复兴了文化的部分传统。事实上,由人数有限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承担人类文化的创造与传承,在近现代工业革命中被放大。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这些问题不是纯技术可以解决的。在互联网走到十字路口的当下,我们需要推动互联网与人文更密切地融合,从人类几千年来的智慧中寻找力量,把人类带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为期一周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人类和环境、文化特性和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边界和移民、历史记忆和政治及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人文学科六大议题展开探讨。大会设有“青年人的数字多样性和新国家主权时代的共享经济”、“数字时代下的青年、创意者新生态与传统文化活化”、“近邻关系去证券化:反射性地缘政治的潜力”、“全球共识年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金砖国家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间联盟:促进国际关系改革和全球治理结构”、“文化复杂性与民族国家”等分论坛,以及一系列专题演讲和全体会议。大会还将讨论并通过《21世纪人文学术新议程》。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08月09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