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敖其:让蒙古族民俗文化世代传承
——专访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敖其
  作者:记者 李中平   摄影/图:记者 吴屹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04 | 点击数:10629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请您谈一谈您个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如何通过科研课题研究,为国家和自治区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

  敖其:从学科来讲,主要还是从民俗文化方面做的智力支持比较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一些重点研究基地,第一批建立了七个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研究基地。2008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了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我们的职责就是做系列研究。蒙古族有28个不同的部族(几个部落的联合体),我们对不同部族的民俗做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框架体系,这个系列有20部书,已出版7部,剩余部分也陆续出版,这为未来进行比较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再者,很多与民族文化相关的项目,一开始做的时候,按理说应该由地方文化的拥有者拿出最初的方案,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找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团队来研究,但是现在往往不是这样,通过招标,当然这跟体制也有关系,基本就是被区外的机构招走了,做出来的文化策划经常出现有悖于民族民俗文化基因、文化符号的设计方案,甚至还会闹出一些笑话。为此,我们建议自治区在运用人才的时候,至少应该先让地方学者发言,之后再让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专家帮助做理论或技术层面的提升。而现在经常出现招标者出现问题后才想起来让我们去拯救。在文化回归到本真方面,我们还是做了不少工作。也希望借助你们的平台呼吁,民间文化、民间知识的传播,应该让最有发言权的人说话,真正有发言权的人,其实也不是我或者是我们团队的人,而是民间智慧的创造者——民众,民众才是知识的源泉,我们是吸收了他们的养分之后,做了一些理论归纳,或者是通过参与,真正了解了他们崇高的智慧,只有民间智慧才能养育更多的学者,我们的民间文化才能世代传承。所以百姓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采写: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李中平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7-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戈德斯坦 李明洁]美国应用民俗学的特质、方法与实践
下一条: ·专访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贾凡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