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董晓萍]经典民俗学批评与发展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11 | 点击数:4871
 
 
  二、国际民俗学的多元视野
 
  欧洲民俗学者概括当代国际民俗学发展的经验,重视民俗学与现代文化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并予以总结,一个突出现象是对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对话思想的积极吸收。他们不再从民俗学看民俗学,而是从人类多元文化发展的视角看民俗学。现代文化科学研究深化了民俗学的探索,其中信仰叙事研究被频繁提到前沿平台上来。
 
  (一)意识形态学与民俗学的对话
 
  爱沙尼亚民俗学者于鲁·瓦尔克(lo Valk)在《19世纪爱沙尼亚的魔鬼和精灵世界:从基督教化到民俗化》中指出,在19世纪基督教化的过程中,对“魔鬼”撒旦的“想象”占据有意义的位置。在基督教的书面文本中,魔鬼是天庭的被驱逐者,其携带的邪恶概念是固定的,但它们又怎样变成民俗中的经验化文本呢?他谈到了下列变异过程:首先,魔鬼和他的同伴被边缘化;其次,魔鬼们连续出现在19世纪爱沙尼亚叙事文学中,被循环往复地讲述,本土化;再次,魔鬼故事的有些异文化转化为个人经历故事,借用了现实生活故事的情节单元,再演变为主人公冒险和计谋的故事,由此进入经验化“想象”的范畴。玛利特·特万琳娜·阿尔瓦莱兹(Maarit Tevanlinna Alvarez)指出⑥,民俗内部也有对话,要注意在多元文化世界中,不同文化怎样解释超自然的信仰,官方、宗教、哲学和自然科学怎样解释超自然现象?彼此之间是否相互影响?对这类问题也应该研究。
 
  (二)地方知识对话
 
  马蒂亚斯·恩格尔(Matthias Egeler)的《地方景观的记忆:以<《爱比加·萨伽》英雄传奇>研究为例反思地方性知识及其问题》,考察英雄史诗信仰者的定居点,进行GPS定位测量,对原住民和游客进行民俗学调查。他认为,对史诗的当代地方景观研究,无论是概论式的介绍,还是构建地方景观知识的某一方面,都在强调“地方景观”的功能,是将功能做中介,植入地方景观的“含义”,展现地方景观“记忆”仓库的价值。但民俗学者只要近距离观察这类地方景观的知识介绍,看它的故事原文,而不是一味专注于故事本文分析,就能发现,民俗学者对这种地方知识的传播与游客参观史诗景点的心理是一种幽默的关系,游客对英雄史诗给予另类的阐释。民俗学者用故事化的方法吸引观众,却丢掉了英雄史诗的核心类型。在当代地方知识的叙事文化(narrative culture)中,流动性成了反地方知识传承的操作。⑦
 
  另一个精彩个案研究出自波兰热舒夫大学(University of Rzeszów)的青年学者列斯杰科·哥阿尔德拉(Leszek Gardela),他对经典民俗学进行了更激烈的批评。经典民俗学著作谈到斯拉夫人的丧葬仪式都会提到波兰,认为波兰人恐惧墓穴中的死者,害怕葬姿不当会威胁生者的生存,于是就对死者施行二次葬,将死者的脸朝下,打桩、上枷、斩首、断腿、身体折叠、尸骨化灰等,让它们不能再返回生者的住地。从前学者将之解释为阶级斗争的结果,现代学者对此提出了别的很多问题,其中比较主要的是,让学者烦恼的葬姿现象是怎样在历史岁月中烙下印记的?为什么从前的学者会这样解释丧葬仪式?有没有可能在当代日常实践中发现类似的丧葬仪式,并从中找到古斯拉夫丧葬民俗的可视化痕迹?他通过考察波兰各地的考古发掘资料发现,从前经典民俗学的研究忽略了一些细节,就是死者墓穴中有大量的石头,石头压在死者的头部、胸部和腿部。民间解释是俯葬,其含义不是恐惧死者,而是恐惧死者的亡魂。俯葬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使死者的亡魂能安处于墓穴之中。这些现代调查的结果与经典民俗学的解释是有差别的。他指出,波兰考古学家以往使用很少的民俗学资料去解释丧葬仪式,结果影响了研究的结论。⑧
 
  (三)民间文学的社会研究与文化研究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民俗学者劳特·塔尔卡的《口头诗学的互文性、修辞学与阐释学:存档口述资料的一种个案》很受关注。⑨她研究芬兰乡村和教区歌曲的曲目与互联网歌曲文本的重叠率,批评对互联网中出现的民俗文本作简单化分析的倾向,指出,把民俗现象的解释简单化,忽略民俗的多重意义,就会直接导致民俗研究与多元文化发展精神的背离。她所说的简单化方法,就是沿用经典民俗学的做法,直接从网络民俗文本中摘取民俗的原初要素,如经济地位或社会冲突等,为社会应用服务。她说,这类经典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失误在于,“文化现实并不是存在于文本的‘背后’或‘周围世界’的东西,文化现实是在文本生产的过程产生的”。⑩她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民俗体裁的生产不仅是自我文化的生产,也可以理解为他者文化的生产。对民俗体裁的研究,应包括研究他者的文本、他者的歌手、他者的主体性和他者文化的上下文。他者民俗体裁的形式通过对话方式渗透到自我的民俗文本中,形成民俗学研究的新焦点。芬兰科学院学者弗洛格(Frog)认为,经典民俗学者认为已经很了解前现代化社会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学。他们对神话与神话学者的权威的假设,通常通过一个浪漫的研究设计,或者通过对理想中的传统社会期待的描述,或者通过一个或更多步骤,寻找远离我们的出生地和祖先的身份,去完成这项研究。但传统是变化的和连续的,传统的权威性与使用者的应用也转变得很快。正因为如此,回顾方法论的意义在于,能够发展我们的视角,帮助我们研究传统的维护、变化与快速蜕变的过程。
 
  结论
 
  回顾方法论是一种“方法”吗?显然不是。它是批评和发展经典民俗学的一种思潮,近年渐成国际民俗学的主流。它的着眼点不是个别学派的兴衰,也不限于以往我们所说的“反思”和“反观”,而是在跨文化的视野下整体突破以往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回顾方法论的学者认为,20世纪的民俗学是在一元文化观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但在某种文化观看来要“反思”、“反观”和“批评”的方法,在另一种文化观看来却未必,在多元文化平等发展的时代更未必,而芬兰学派就败在一元,普罗普就失误在单一。我们在这里对它进行讨论,是看重它对待经典民俗学的整体思考、多元兼容和超越取向。
 
  注释:
 
  ①作者在撰写本文期间,曾获得芬兰、法国、俄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多国学者的帮助,主要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Lotte Tarkka教授、芬兰科学院Frog教授、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lo Valk教授、俄国彼得堡大学Yuri Berezkin教授、波兰热舒夫大学Leszek Gardela副教授、法国阿尔多瓦大学金丝燕教授和法国国家图书馆Romain Lifebver博士。特别感谢lo Valk教授在查阅、搜集和研究当代欧洲民俗学资料方面给予作者的支持,感谢Liilia女士协助复制学术资料。
 
  ②Anna-Leena Siikala,Changing Interpretations of Oral Narrative,etc.in Lauri Honko&Anna-Leena Siikala ed.Study in Oral Narravive,Helsinki:Gummerus Kirjapaino oy Jyvaskyla,1989.Foreward,p.6.also see Anna-Leena Siikala,Changing Interpretations of Oral Narrative,p.189.
 
  ③Lauri Honko,Folkloristic Theories of Genre,in Lauri Honko&Anna-Leena Siikala ed.Study in Oral Narravive,Helsinki:Gummerus Kirjapaino oy Jyvaskyla,198.p.13.
 
  ④Tiiu Jaago,Gener Creation whthin Memory Collection,in Aalter Lang&Kalevi Kull ed.Approaches to Culture Theory,Tartu:University of Tartu Press,2014.pp.284-285.
 
  ⑤William Doty,Mythography:The Study of Myths and Rituals.2nd edition.Tuscaloosa: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0.p.40.
 
  ⑥Maarit Tevanlinna Alvarez,The Meaning of the Knowing Cobra,in University of Tartu’s ASTR A Project PER ASPERA,Tartu:2016,p5.
 
  ⑦Matthias Egeler,The Memory of Landscape:Place Lore and its Problems for Retrospective Approaches on the Example of Eyrbyggja Saga,in University of Tartu’s ASTR A Project PER ASPERA,Tartu:2016,p3.
 
  ⑧Leszek Gardela,Vampire Burials in Medieval Poland.:An Overview of Past Controversies and Recent Reevaluations.In Lund Archaeological Review 2015,21,pp.107-126.
 
  ⑨⑩Lotte Tarkka,Intertextuality,Rhetoric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al Poetry:The Case of Archived Orality,in Pertti J.Anttonen and Reimun Kvideland,ed.Recent Issue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ordic Countries.In Nordic Frontiers,Turku:Nordic Institute of Folklore,1993,pp.165-193.
 
(本文刊于:《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应星]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
下一条: ·[李向振 赵洪娟]“污名化”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叙事研究——美国民俗学家艾米·舒曼教授访谈录
   相关链接
·[林继富 赵尔文达]“施政参考”的民俗学·[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王晴锋]反思社会研究中作为方法的深度访谈·[黄剑波]地方社会研究的不可能与可能
·孙庆忠: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学术传统与研究进路·[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孙庆忠: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新路径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杜靖]汉人社会研究:起与兴·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社会人类学的民俗视角”国际研讨会召开·“社会人类学的民俗视角”国际研讨会即将在德国柏林召开(7月9-11日)
·[王铭铭]《汉夷杂区社会研究》序 ·[郭于华]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