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端午节的传承与国际影响
  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9 | 点击数:3786
 


 

  赛龙舟


  “一带一路”是国际间合作共赢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互鉴之路。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补,取长补短,提供了解决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也丰富了彼此的文化资源。一方面,这条“一带一路”上既发生着中华文化对日本、越南等民族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也演绎着伊朗、阿拉伯等民族国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互动故事;另一方面,中华传统节日传入周边国家,也极大地带动了节日文化风俗的传播。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里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极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纪念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忧国忧民,在听闻楚国京城被攻破、楚怀王客死他乡后,自沉汨罗江而死。老百姓为纪念他,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棕叶裹包着米饭,夹杂着肉食、果品投入江湖,以喂食江湖中鱼蟹,使之不吃屈原之身。端午节赛龙舟,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中国台湾过端午节时,许多住家门口都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在中华文化中这些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台南地区端午节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的食物。和大陆一样,台湾端午节最有气氛、最为热闹的是划龙舟。各地在端午节这天都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日本在端午这一天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沿袭了此举辟邪的传说。韩国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总之,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是各地受中华文化影响过端午的共同习俗。
  在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对于一年中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如何发掘其潜在的传统文化魅力,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让传统节日成为赓续绵延民族精神与情感力量的重要载体,是当今文化界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站在当代视野和全球化视角下,如何引导民众真正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认知我们的优良传统,认知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的永恒期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有主题,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传统节日文化为抓手,在民间文艺的田野里深耕细做的真正意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传承发展,大力推动以优秀节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保护,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阐发传统节日文化精髓、保护传承节日文化遗产;《中央文明办关于2017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更是进一步围绕节日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落到了细处。
  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强音,是宣传普及传统节日习俗、涵养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抓手,是破解文明存续难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自2004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启动重要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专题调研以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相继被列为我国法定假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倡导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更是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各类活动,将节日打造成了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响亮品牌,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传统节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地方民协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发挥了民间文艺传承民俗、广接地气的优势,紧紧抓住“人民的节日人民办,人民的节日人民过”的特点,在传统节日的重要发源地、流传地,在节日特色鲜明、群众参与广泛的地区,在边疆或内陆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地域特色浓郁、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姿多彩、具有时代风貌的节庆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了七大传统节日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在民俗传承和文化上的内涵,也使得诸多沉寂已久的地域性节庆礼仪或二十四节气习俗等重新回归民众的视野与生活,让各民族群众充分享有传统节日带来的人伦亲情与过节欢愉。
  时值端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携手萧放、黄涛、邹明华、张勃等知名学者推出《“一带一路”与传统节日》专项研究,也是希望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在这个美好的传统佳节,让更多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共同见证那漫长岁月里节日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的文明交融,一起寻回传统年节习俗里难以淡忘的文化记忆。
  这条延续千年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为沿线地区人民搭建起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也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无形地推动了许多传统节庆习俗在各民族之间的传播交流,汇聚成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这些跨越了时空界线的节日,一年年积累,一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一带一路”上人们共同分享的好日子,积淀成为大家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遗产。“每逢佳节倍思亲”,根植我们每个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寄托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5月29日第10版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张勃]端午或起源于火神祭祀
下一条: ·[陈连山]端午节:寄托情感希望的五月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