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邹明华]节日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纽带
  作者:邹明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9 | 点击数:3724
 


神舟巡游。黄涛摄


  当前,在国家“一带一路”宏大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应该提上战略高度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尤其是节日文化。
  一方面,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节日文化早已传播到沿线国家,如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已经在很多国家扎下根,融入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传统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观念。中国传统节日被沿线国家接受,事实上也认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也成为了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应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进一步传播传统节日文化,让其成为沿线国家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的是对先人的怀念,如端午节的屈原,寒食节的介子推,清明节、冬至的祭祖,表现了中国人的感恩情怀;有的是对某种生活理想的期盼,如春节、中秋节的全家团圆,七夕的乞巧,重阳节的避害求寿等,表现了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和平的理念;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伦理观念。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节日文化也传入中国,如感恩节、母亲节、圣诞节、情人节等,我们也可以用理解和包容的心来接纳。西方节日以其浪漫的情调、欢快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接受程度,节日文化对于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
  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伦理观念,集中展示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方式,是标志性的民族文化。节日文化也是最容易传播和为人们所接受,节日文化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遇到节日就是节日文化传播的最佳时机,节日的仪式庆典是人们乐于参与的,节令食品丰盛多彩、民族服饰绚丽多姿、节庆活动喜庆热烈都极具影响力和感染力,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我们可以和外国友人一起制作节日食品,一起欢度节日。同时,我们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节日文化体验融入其中,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从而达到文化传播与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设计教学方案也会更生动有趣,让汉语学习者在节日文化实践中既学习了语言,又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通过各种途径,让各国民众在欢快愉悦的中国节日活动中,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到达民心相通的效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5月29日第10版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萧放]“一带一路”上的端午节
下一条: ·[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