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侯仰军]端午感念家国情
  作者:侯仰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29 | 点击数:2590
 

      纪念屈原,既是对屈原所代表的忠臣人格的推崇,更是对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脊梁”的感念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少年得志的苏东坡途经忠州,看到有一座屈原塔,惊讶之余,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诗中,真实展现了当地民众龙舟竞渡、投饭于江祭奠屈原的动人情景和发自内心的对屈原热爱、追怀之情,赞美了屈原追求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壮烈殉国的高尚情操。当时令苏东坡惊异也让我们至今感动的,是在远离屈原家乡之地,距屈原投江千年之后,人们竟然在这个看似与屈原无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屈原塔;竞渡、投饭,在有的地方,已变成端午节的娱乐活动,而在这里,仍然是庄严的祭祀,悲痛的缅怀,父老的哽咽和哭喊,真实表达了人们对一代忠臣的思念和浓烈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爱国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太平时期,它激励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国家危难时期,又鼓舞着无数的华夏儿女保家卫国、慷慨赴义。从不怕杀头、秉笔直书的齐太史,留节不辱、誓死不降的苏武,中流击楫、誓复中原的东晋名将祖逖,到张巡、岳飞、文天祥……无不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意识。正是他们的勇于担当,我们的民族才生生不息。

      端午原是个避瘟驱邪的节日,端午的习俗是古代人们针对五月恶劣的生存条件与阴阳变化进行应对和调和的结果。但节日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人们更愿意将历史名人与节日起源相联系,这不仅可以表达对历史名人的美好情感,也使节日本身变得更加有意味。自然,我国地域辽阔,任何民间传说要走向全国都要具备两个条件:符合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获得官方的认可。端午节祭屈原也不例外。

      屈原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记,志向远大。由于才华出众,屈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任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屈原任职期间,对内推动变法改革,举贤任能;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使楚国政治一新,展现了杰出的政治才能。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屈原受到奸臣的嫉恨。楚王听信谗言,先是把屈原降职为三闾大夫,后又流放到外地。但屈原人在江湖,心在朝廷,依然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为民生的艰难而痛哭流泪,为祖国的未来而忧心如焚,希望楚王能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可现实一次次让他失望。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来嫉恨,但依然不改初心;他可以到别国寻求出路,但对祖国的痴心不改,不肯离开祖国半步。屈原的高尚情操与对祖国的忠诚,可以与日月争辉。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楚王被迫逃难。看到楚国从一个强国落到几乎要亡国的地步,祖国风雨飘摇自己又无能为力,屈原万念俱灰,遂于楚都被秦军攻占那一年的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壮烈殉国。

      自先秦时代起,我们的民族就有浓厚的家国意识。家是国的一部分,国是家的扩大化,有国才有家,为国尽忠就是为家尽孝,忠君爱国成为人们的普遍道德追求。屈原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最后又以身殉国,满足了广大民众对忠臣的期待,符合民众的心理诉求。

      到了唐代,“端午为屈原”开始成为官方的共识。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的某一天,已过而立之年的唐高宗李治很认真地询问大臣一个问题:“五月五日,元为何事?”即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大臣许敬宗引用《续齐谐记》所载的屈原传说作了回答: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忠心为国,却被奸臣诬陷,壮志难酬,看到楚国即将灭亡,悲愤之下,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到这天,便用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一问一答表明,尽管当时还有其他传说的存在,尽管唐代以后许多地方还在生成新的传说,但屈原传说乃是最正宗的关于五月五起源的解释,它也在各种文献中得到了更多的书写和表述。

      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除缅怀屈原外,还有伍子胥、介子推等。为什么他们没有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呢?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逃难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富国强兵,使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后来由于多次劝谏吴王夫差,被奸臣陷害,惨遭赐死并沉尸水底。伍子胥是吴王阖闾父子的忠臣,但他忠于吴国却背叛了自己的祖国——楚国,尽管其中有复杂的原因;他为了自己的家仇不惜引外兵攻破楚都,掘楚王墓并鞭尸三百,使生灵涂炭、故国蒙羞。伍子胥的“忠”,自然不是人们应该效仿的。

      介子推曾经跟随晋国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逃难,十九年不离不弃,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割大腿上的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回国即位后,大封功臣,偏偏忘了介子推。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立即派人寻找。介子推不愿回朝为官,背着母亲到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找不到介子推,就火焚绵山,企图逼他出来。没想到介子推竟被烧死在山上。晋文公十分悔恨,便下令这天老百姓不许生火。从此以后,人们便在头一天包好粽子,蒸熟,留待第二天吃。由于介子推缺乏忠臣的典型性,加上传说清明节为介子推所设,一个人不能同时占有两个节日,端午节为介子推的传说就难以传承开来。

      千百年来,端午祭屈原已成为大多数普通民众共同的价值判断和心理诉求。在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目中,屈原传说已经深入人心,端午节就是为这样的忠臣所设,正所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相闻为屈原。”

       在民众的心目中,端午节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有关。龙舟竞渡,又叫划龙舟、扒龙船、抢江。竞渡时,各船有十余人分两排而坐,各执短桨。船上另有几人,摇旗呐喊,击鼓敲锣,以助声威。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纷纷驾舟前往营救,那龙舟竞渡的场景,就是人们急于营救屈原的情景再现。

       端午节的节令食品,粽子是最主要的。俗语有“端阳弗吃粽,死后没人送”。粽子多由粽叶或竹筒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用五色丝线捆扎。据说屈原投江后,人们没有找到他的尸体,又怕尸体被鱼虾吃掉,便向汨罗江里投放大米,为了让大米沉到江底,就用粽叶包好,用绳子扎上。这就是端午节包粽子的来历。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纪念屈原,因为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纪念屈原,既是对屈原所代表的忠臣人格的推崇,更是对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脊梁”的感念。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2017年5月28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黄涛]粽香情浓传文化
下一条: ·[张勃]端午或起源于火神祭祀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