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郭建勋]口传、记忆与书写:对民间信仰流变过程的又一解释
——以四川泸定岚安乡的哑吧灯为例
  作者:郭建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7 | 点击数:7648
 

  二、文献中的哑吧灯

  仲馥将哑吧灯作为岚安的特有习俗向外介绍。(25)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对民间信仰政策的反复等多种原因,解放后哑吧灯呈现出一种急剧消失的态势,至今知者会者甚少。哑吧灯在1958年到泸定县城表演后,就被当作四旧和封建迷信而禁止演出。(26)直到近年,哑吧灯在该乡的地方庙宇——将军庙里,作为庙会期间娱乐方式之一,由尚能表演的老年人向大家传授。后来乡政府和文化站不准群众在寺庙中继续演出哑吧灯,(27)并规定只有在乡文化站或县城里组织的活动中才能演出,因而当地人也不常见到哑吧灯的表演。

  仲馥在文中介绍哑吧灯,其内容如下:

  此属跳神类,而性质不与内地灯同,因内地的灯多系作闹灯,而哑吧灯的意义则重大了,因土著人信任,在举行后必定能保一年之平安,故在举行时,异常慎重。如昨岁之雪霜或冰小时,则唯一的方法,即举行哑吧灯,望雪大霜浓,土壤则庄务也佳,此似神话,但确投机时候多。(28)

  表演仪式分为四:

  第一为“格仆”与“格木”,第二有“吼仆”三个和“吼木”三个,第三为“吵哇”,举行的秩序先由“格仆”敬神,次由“吵哇”跳,次由“吼仆”跳,次由“吼木”表演,最后全体合演。至于装束“格仆”身着全皮毛衣,并带弓箭,“格木”则着仙女似衣服,手持长鞭;到“吼仆”则腰带“铜锣”,手持巾,头戴圆帽;至“吼木”的装束也很美丽。有脸壳等普通跳神的相似。在表演进行中,均有一定步伐。(29)

  在1941年的《西康综览》里,对哑吧灯进行了介绍,现将原文抄录于后:

  哑吧灯亦跳神之举。其意在求风调雨顺,乐享丰年,土人信之。其举行之人物及次序,大都如下:

  “格仆”及“格木”。格仆先行敬神,身着毛衣,并带弓箭。格木所着则似仙女之衣,手执长鞭。

  “吼仆”及“吼木”。各三人,吼仆腰系铜锣,手持一巾,头戴圆帽。吼木装束亦甚美丽可观。

  “吵哇”。当格仆敬神之后,吵哇即跳,次吼仆,再次由吼木表演,最后集体表演,并有假面具等。其表演节奏,均有一定。(30)

  对比两人所记的材料,除了语体上的区别,两文所记内容非常相似,因而李亦人所述哑吧灯,极有可能是参考了仲馥的记载而写成的。李亦人把哑吧灯的意义用“求风调雨顺,乐享丰年”进行归纳,实则将哑吧灯所流行地的生态环境与信仰的关系遮蔽,影响了人们对哑吧灯信仰的成分和流行地域的认识。将岚安哑吧灯的流行地扩大到西康,后继者对此若不详辨,采信并继续闸发,恐怕会带来讹传。

  如仲馥所记,哑吧灯是岚安的独特习俗,这是与岚安人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密切相关的。岚安的土质粘性重,易结成坚硬的土块。直到现在,每年冬天岚安人最重要的农活,就是用桦木作的响子(形状如长柄铁锤)将土块打碎,以利来年的春耕生产。打土块是相当费力和费时的农活,一块地里的土块要完全敲碎,往往要反复敲上三遍以上才能耕种,而每每敲击坚硬的土块时,虎口往往会震得发麻。若当年下雪太少时,人们就想要求上天降大雪,以雪水来软化土块,减轻劳作之苦。

  三、田野中的哑吧灯

  (一)哑吧灯的来历、作用和表演的梗概

  在田野调查中,有老人说,如果岚安冬季天干,为了乞求上天降雪,让当地人能打碎土巴(土块),使来年能顺利播种,就要跳三天的哑吧灯,这与仲馥记载相似。2005年3月18日在岚安乡文化站,岚安乡脚乌村65岁的杨绍莲(“格仆”的扮演者)介绍的哑吧灯:

  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一家人住在半山老林,靠打猎为生,科学又不发达,老汉儿(老头)老婆子,老婆子出天花,一脸的麻子,有六个娃娃,靠打猎为生。他们打猎去,就碰到个鹿子,喊老婆子把狗放起,打到了呢,老汉给老婆子说,这下你有肉吃的了,老婆子就给老汉说,这下你有下酒菜吃的了。后头突然就来了个喇嘛说,这个鹿子又温柔又善良的,打不得,要保护它,不能打,你们打了这个鹿子吗,就错了,要悔过,这样子嘛就念嘛呢,就给鹿子放生。(31)

  杨的说法,强调了老婆婆脸上所戴面具的图样,在保留哑吧灯的主干情节外,加入了“科学”、“保护”等现代词汇和表述方式。

  同一天,在岚安乡文化站,家住该乡柏树组的高世栋(32)表演完哑吧灯后,向泸定县文化旅游局的同志介绍哑吧灯的的概况(按照录音整理):

  哑吧灯,以前说的是九仙神灯。老汉叫“阿仆”,老婆婆叫“阿毕”,鹿子叫“沙哇”,小伙子叫“吼仆”,姑娘叫“吼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邓启耀 熊迅]卫星和互联网情境下的神话学讨论
下一条: ·[张小军] 驯鬼年代:鬼与节的文化生态学思考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