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
——兼论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作者:[日] 中村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0 | 点击数:10502
 
 
四、结论
 
口述史方法是通过采访倾听“普通人的声音”,从而揭示被传统史学忽略的历史与历史事件的另一个侧 面。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是已经脱离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且关注点从“真实的过去”转到“记忆的过去”。
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中,现代民俗学也面临着重大转型,即从“只见俗不见人”到“当下的日常”。通过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应用在现代民俗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当下”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依靠这些方法也许是打破“只见俗不见人”的学术困境,并且转向于面向人及其心意的另一个民俗学研究方向。总之,通过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我们可以倾听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声音”。对研究“当 下的日常”的现代民俗学来说,口述史方法“从下而上”的视角和关注普通人的经历与记忆等特征,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新的视角,或许会在研究领域上开拓出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J].民俗研究,1996,(1).
[2](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定宜庄等编.口述史读本[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美)唐纳德•里奇( Donald A. 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实务指南(第二版)[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5]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8,(2).
[6](日)樱井厚,小林多寿子.ライフストーリー? インタ ビュー:质的研究入门[M].东京:せりか书房,2005.
[7]定宜庄,徐新建,彭兆荣,刘小萌.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N].光明日报,2002-07-18.
[8]岩本通弥.作为方法的记忆——民俗学研究中的“记忆” 概念的有效性[J].王晓葵译.文化遗产,2010,(4).
[9]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何民俗学疏离了“近代”[A].王晓葵,何彬.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C].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0]王晓葵.民俗学与现代社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11]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J.民俗研究,2015,(3).
[12]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民俗研究,2015,(1).
[13]门田岳久,室井康成编著.《人》に向きあう民俗学[C].东京:森话社,2014.
[14](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王晓葵,王京,何彬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5](日)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M].於芳,王京,彭伟文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6]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
(本文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23~127页,注释等参加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下一条: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