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口述史方法是通过采访倾听“普通人的声音”,从而揭示被传统史学忽略的历史与历史事件的另一个侧 面。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是已经脱离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探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且关注点从“真实的过去”转到“记忆的过去”。
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中,现代民俗学也面临着重大转型,即从“只见俗不见人”到“当下的日常”。通过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应用在现代民俗学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当下”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依靠这些方法也许是打破“只见俗不见人”的学术困境,并且转向于面向人及其心意的另一个民俗学研究方向。总之,通过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我们可以倾听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声音”。对研究“当 下的日常”的现代民俗学来说,口述史方法“从下而上”的视角和关注普通人的经历与记忆等特征,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新的视角,或许会在研究领域上开拓出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J].民俗研究,1996,(1).
[2](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定宜庄等编.口述史读本[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美)唐纳德•里奇( Donald A. 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 实务指南(第二版)[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5]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8,(2).
[6](日)樱井厚,小林多寿子.ライフストーリー? インタ ビュー:质的研究入门[M].东京:せりか书房,2005.
[7]定宜庄,徐新建,彭兆荣,刘小萌.口述与文字:谁能反映历史真相[N].光明日报,2002-07-18.
[8]岩本通弥.作为方法的记忆——民俗学研究中的“记忆” 概念的有效性[J].王晓葵译.文化遗产,2010,(4).
[9]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为何民俗学疏离了“近代”[A].王晓葵,何彬.现代日本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C].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0]王晓葵.民俗学与现代社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11]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J.民俗研究,2015,(3).
[12]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民俗研究,2015,(1).
[13]门田岳久,室井康成编著.《人》に向きあう民俗学[C].东京:森话社,2014.
[14](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王晓葵,王京,何彬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5](日)福田亚细男.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M].於芳,王京,彭伟文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6]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5).
(本文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23~127页,注释等参加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