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
——兼论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作者:[日] 中村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0 | 点击数:10501
 
上述两位学者的看法有如下二个共同点:一是他们所关注的不是过去的传承,而是当下的传承;二是他们所要了解的不是民俗本身,而是通过民俗了解普通人的心态。这些观点在民俗学研究的领域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观点,尚且除了非遗、文化产业研究等之外,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的应用,也许会开拓出现代民俗学的另一条路。
 
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心意
 
(一)面向人及其心意的学问——现代民俗学
在民俗学的学科发展中,现代民俗学经历了几番波折。从“只见俗不见人”到“当下的日常”、从文本研究转向到语境研究,这些都使得现代民俗学面临着重大改变,同时也迫使民俗学者迎接新的挑战。这并不是“象牙之塔”内部发生的问题,而是伴随现实社会的剧变而带来的学术转型。城镇化导致乡村社会的传统民俗逐渐消失,商业化与市场化也使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变成消费社会,而电视、网络(包括互联网) 等多媒体带来的高度信息化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形式及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方向也要转变,即“从底层民众研究转向日常生活研究,从农民文化研究转向大众文化研究;从民俗文化的传统载体研究转向当代载体研究”[11](P37)。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作为“当下之学”的现代民俗学研究?怎样了解和把握“日常生活”?高丙中在《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一文中指出:“民俗就是公民作为群体的日常生活,有待专业工作者去挖掘(调查)、去书写(民族志文体的民俗志)。……民俗学就可以是关于公民日常生活研究的文化科学。”[12](P14)这里的“日常生活”指的是什么?是生活中的理所当然、还是生活中的华彩部分、还是等同于现象学所说的“生活世界”?到底应通过怎样的方法来了解“日常生活”?民俗学原有的田野调查对“日常生活”分析是否有有效性?对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属性来说,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用单一唯一的方法来分析“日常生活”,每个学者用自己的研究视角分析“日常生活”即可。
笔者认为主要依靠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通过面向(民俗载体的)人并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阐明在他们的日常生活背后的生活观念与心态,就是现代民俗学的目的之一。作为面向人的民俗学与研究心意的学问,日本学者门田岳久指出:“(以前的民俗学)虽然面向他者并倾听其人自身的经验和记忆,但是采访者的关注点不在于受访者本身,而在于乡村和集团共享的作为集体表象的‘民俗’。”[13](P19)他通过反思民俗学“只见俗不见人”的倾向,将民俗学转变为:“描写现代人们的活生生的姿态,精致地把握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保持与现实社会的羁绊……主要关注以在‘现在、这里’产生出来的文化、社会现象为中心的学问。”
[13](P9)可见,研究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他所说的民俗学的新的研究方向。那么,问题还回到“日 常生活”指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要分析日常生活的哪个部分?要整体性地把握,还是要了解某一个特定部分?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握日常生活中最微妙的部分,即心意与心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下一条: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