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
——兼论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作者:[日] 中村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5-10 | 点击数:10498
 

 摘要: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主要关注普通人对历史及历史事件的经历与记忆,从而揭示历史及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对探究“当下的日常”或“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来说,是很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面向人及其心意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打破“只见俗不见人”的学术困境。根据口述史方法,能了解到心意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及其背后的复杂心态。通过倾听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声音”,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或心态,从而能实现有温度的、贴心的民俗学研究。

关键词:口述史方法;记忆论;日常生活;心意
中图分类号: K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8204(2017)01-0123-05


在民俗学的学科发展中,现代民俗学经历了几番波折。从“只见俗不见人”到“当下的日常”、从文本研 究转向到语境研究,这些都使得现代民俗学在研究方法、维度以及内容等方面面临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是研究作为“当下的日常”“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开拓面向人及其心意①的研究方向。本文根据如上观点,主要探 讨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应用于现代民俗学的相关问题。
 
一、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
 
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兴起与发展跟“新史学”潮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史学是20 世纪初 法国年鉴学派推动的“史学革命”,反对兰克(Ranke)实证主义学派的传统史学②。他们批评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限于政治史)和研究目标(追求“客观的事实”),并且开拓了新的史学领域。对于“新史学”的特征,一般认为“从内容或选题来说,是着重研究下层社会、大众文化、小人物;从视角来说,是着重研究‘长时段’的 历史现象,比如人口、物 价的变化,研究‘总体史’,即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社会结构整体的历史”[1](P8)。可见,新史学倡导研究“总体史”的重要性,并强调将目光从精英转到民众 的“从下而上”或“底层视角”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的转变③。
刚开始研究口述史时,历史学者认为它只有弥补文献史料的辅助作用。历史学者探讨这些民众运动 时,发现几乎没有有关民众及其运动(如公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以及反对越战运动等)的文献资料,而只能以 访谈方式才能搜集到他们的“文本资料”。后来,随着口述史方法的发展,有些学者意识到口述史的另一个 重要作用。英国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逊(Paul•Thompson)认为:“口述史不仅能够导致历史重心的转移,而且还会开辟出很重要的、新的探索领域”[2](P7),“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它认为英雄不仅可以来自于领袖人物,也可以来自于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们。……口述史对公认的历史神话,即历史传统所内在固有的权威判断发出了挑战。它为从根本上转变历史的社会意义提供了手段。”[2](P24)就是说,口述史不仅促使历史学者的视角转变,而且通过采访倾听“默默无闻的人们”的声音,重构历史及其社会意义。同时,对传统历史与其观念提出了“不同的声音”,由此表示历史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出历史的多种面貌。也可以说“使这些人(即普通人,笔者注)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成为历史的一部分”[3](导言,P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中村贵]关于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应用中的思考
下一条: ·郑振满:民间文献如何让历史研究“接地气”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