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主要关注普通人对历史及历史事件的经历与记忆,从而揭示历史及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对探究“当下的日常”或“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来说,是很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面向人及其心意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打破“只见俗不见人”的学术困境。根据口述史方法,能了解到心意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及其背后的复杂心态。通过倾听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声音”,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或心态,从而能实现有温度的、贴心的民俗学研究。
关键词:口述史方法;记忆论;日常生活;心意
中图分类号: K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1-8204(2017)01-0123-05
在民俗学的学科发展中,现代民俗学经历了几番波折。从“只见俗不见人”到“当下的日常”、从文本研 究转向到语境研究,这些都使得现代民俗学在研究方法、维度以及内容等方面面临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是研究作为“当下的日常”“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开拓面向人及其心意①的研究方向。本文根据如上观点,主要探 讨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应用于现代民俗学的相关问题。
一、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
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兴起与发展跟“新史学”潮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史学是20 世纪初 法国年鉴学派推动的“史学革命”,反对兰克(Ranke)实证主义学派的传统史学②。他们批评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限于政治史)和研究目标(追求“客观的事实”),并且开拓了新的史学领域。对于“新史学”的特征,一般认为“从内容或选题来说,是着重研究下层社会、大众文化、小人物;从视角来说,是着重研究‘长时段’的 历史现象,比如人口、物 价的变化,研究‘总体史’,即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社会结构整体的历史”[1](P8)。可见,新史学倡导研究“总体史”的重要性,并强调将目光从精英转到民众 的“从下而上”或“底层视角”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的转变③。
刚开始研究口述史时,历史学者认为它只有弥补文献史料的辅助作用。历史学者探讨这些民众运动 时,发现几乎没有有关民众及其运动(如公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以及反对越战运动等)的文献资料,而只能以 访谈方式才能搜集到他们的“文本资料”。后来,随着口述史方法的发展,有些学者意识到口述史的另一个 重要作用。英国口述史学家保尔•汤普逊(Paul•Thompson)认为:“口述史不仅能够导致历史重心的转移,而且还会开辟出很重要的、新的探索领域”[2](P7),“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它认为英雄不仅可以来自于领袖人物,也可以来自于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们。……口述史对公认的历史神话,即历史传统所内在固有的权威判断发出了挑战。它为从根本上转变历史的社会意义提供了手段。”[2](P24)就是说,口述史不仅促使历史学者的视角转变,而且通过采访倾听“默默无闻的人们”的声音,重构历史及其社会意义。同时,对传统历史与其观念提出了“不同的声音”,由此表示历史的另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出历史的多种面貌。也可以说“使这些人(即普通人,笔者注)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成为历史的一部分”[3](导言,P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