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辞神、纳主、撤。祖先赐福之后,家祭仪式接近尾声,全体族人辞神,送走祖先神。之后,主人将神主送归祠堂,完成祭祀仪式。最后,主妇监管将祭酒和食物收藏起来,“主妇还监,撤酒之在盏注它器中者皆入于瓶,缄封之,所谓福酒;果蔬、肉食并传于燕器,主妇监涤祭器而藏之”。
第七,馂。祭祖仪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馂食环节,即祭祖之后,族人饮酒、食肉,分享祖先赐福。
《家礼》通过划分仪节、设定仪节名称、规范操作方法,完成了家祭礼仪模式的设定。朱熹对家祭模式的设定提纲挈领,简洁明了,便捷易行,这是《家礼》能对宋明以来家族祭礼产生广泛影响的重要原因。
三、《家礼》家祭礼仪模式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祭祖礼仪发展历史上,《家礼》家祭礼仪模式的提出,改变了祭祖礼仪专属社会上层的分层特性,实现了祭祖礼仪的庶民化、世俗化。可以说,《家礼》家祭礼仪模式的提出对中国传统礼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家礼》家祭礼仪模式被明清国家礼典所吸纳,成为制定国家礼制的重要参考文本。从明代第一部重要礼典《大明集礼》开始,《家礼》中的家祭礼仪内容首次被国家礼典引用,《明会典》等多部礼典继续沿用《家礼》家祭礼仪内容。到了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性理大全》编写时,直接将《家礼》列入其中,与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张载《西铭》《正蒙》、邵雍《皇极经世书》、朱熹《易学启蒙》等并列。“自《明集礼》肯定《家礼》的地位,又特别是《性理大全》收录《家礼》,《家礼》遂被官方礼制所吸纳,其性质也由私人编撰的著作,变成为官方认可、体现官方意志的礼典。有明一代,城乡读书人都把《家礼》奉为金科玉律。”[7]239
其次,《家礼》家祭礼仪模式是文人阶层进行家族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研讨对象。随着宋明以来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家族组织的快速发展,家族礼仪文化建设问题逐渐成为文人阶层的关注重点。在家族礼仪方面,《家礼》既是圣人朱熹著作,又受到国家礼典的推崇,成为文人阶层学习和研讨的重点对象。明代丘濬认为《家礼》一书是“万世人家通行之典”。“文公先生因温公《书仪》,参以程、张二家之说,而为《家礼》一书,实万世人家通行之典也”[8]431。
再次,《家礼》家祭礼仪模式是民间日用知识读本的重要辑录对象。宋元以来,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民间社会出现了大量以辑录日用生活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读本。在家族礼仪方面,民间日用知识读本设置了“家礼类”“四礼门”“人生仪礼”等类目。其中,祭礼是家族组织尊祖敬宗的精神表达,也是凝聚家族的重要手段,是日用知识读本的重要组成内容。在选择辑录对象时,宋代《事林广记》、元代《居家必用》《启札青钱》等日用知识读本都非常重视辑录《家礼》家祭礼仪模式。
最后,《家礼》家祭礼仪模式为庶民家祭礼仪实践提供重要文本参考。宋明以来民间家祭礼仪实践证明,中国传统社会家祭礼仪是在《家礼》家祭礼仪模式下运行。清代茗洲吴氏家族“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至正朔望必参,俗节必荐时物,四时祭祀,其仪式并遵文公《家礼》”[9]17。《家礼》家祭礼仪模式成为庶民家族举行祭礼活动的重要文本参考。
作为家族礼仪范本,朱子《家礼》创制了经典家祭礼仪模式,并深刻影响了宋明以来家祭礼仪的发展,成为塑造传统社会家祭礼仪形态的重要礼仪文本。
注释
①文中所引《家礼》文本内容,全部出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考礼纲领[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M](《朱子语类》分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宋〕朱熹.家礼[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宋〕朱熹.答刘平甫[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M](《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分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明〕丘濬.文公家礼仪节[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委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1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9]〔明〕胡益民著.茗洲吴氏家典[M].吴翟编,刘梦芙注.合肥:黄山书社,2006.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01期 【本文责编:商小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