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杨建华]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作者:杨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3-06 | 点击数:7087
 

二、研究的内容

  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农村底层、在农民,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主要是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主干内容也正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这不仅因为在区位结构上乡村占居绝对的多数,而且因为乡村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显示了现代性因子在乡村社会的扩展。即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本质上也仍是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

  国外社会学界特别是欧美等国的社会学界关于乡村社会变迁研究起步较早,微观实证性理论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对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乡村社会变迁进程、特别是乡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村落居民身份变更、阶层变化、社会流动、国家力量在村落中的作用以及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的研究,限于关注兴趣或研究条件,尚未有充份、厚重的实证研究以及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归纳。

  至于对中国的城市化与乡村工业化、市场化过程中的村落经济重组、社区变迁的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结构因素、村落社会结构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国家对村落社会的介入的方式和程度、在国家社会关系格局中还有没有传统村落社会的生存空间、国家政权扩张对村落权力结构的影响、地方政府等外生权力与村落中的内生权力是怎样结合的、地方政府对村落发展所起的作用、村落文化对村落变迁的作用,等等,应该说基本阙如。

  有一些学者虽然意识到中国的乡村变迁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乡村社会的重建、村落经济重组等问题不仅具有地缘性意义,而且在整个社会发展研究中也具有类型意义,但是目前也未及真正展开从微观经验事实分析到中观、宏观理论阐释和归纳的研究,当然更没有集中考虑政府政策选择的有关问题。

  国内社会学界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人类学界关于乡村社会、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等,均有相当数量的论著、资料汇编。近5年来这类研究论著迅速增加,在研究方向上正在由乡村田野实证研究走向面向中国社会经验的理论归纳,研究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类研究为深入探究中国农村基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不过,就本课题拟讨论的问题而言,一些具有相关性的研究论著则似乎存在两个不足:第一,有一类研究比较缺少经验事实分析的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现中国区域特色的理论解释和政策选择研究;第二,另一类研究虽然从经验事实的采集、分析为起点,但是整个研究却未深及村落基层,特别是对近年来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加速的背景下的乡村社会重建、村落经济重组、日常生活变革等,未予以足够重视。

  比如,在以前,社会学研究农村是着重于:村庄作为一个社会实在,究竟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怎样运行的。而现在考虑较多的是:在人民公社解体、小农经济恢复以后,中国农村究竟是怎么样的状况?是靠什么东西来运行的?怎样在现在的情形下理解它,各个机构、各个群体分别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事情和“我”(或者和“我”所在的群体、机构)是什么关系?从学术界来说,对这样的问题好象一直没有很好的说法,甚至关于农村现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人们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大相径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是和过去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有直接关系的。更明确地说,过去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带有一种很强的僵硬性,带有将西方的概念、理论生吞活剥、简单照搬的比附性。它很难面对和容纳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多样性,第二个是本土性。例如,在对国家与乡村的关系研究中,我们以前就是简单地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做一种组织结构的关系,以静态的概念和框架来研究,而忽略了那些很难纳入这个框架中但又时时在起作用的非常微妙的本土化的因素。

  唯其如此,我们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变迁,或者说,就是现代性因子在乡村社会、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与扩展,我们将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努力实现对50年中国乡村社会变迁探索性分析,讨论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加速背景下的新情况以及乡村社会重建、村落经济重组、日常生活变迁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同时,从政府决策的角度,研究政策选择问题。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社区的封闭性越来越弱,根越来越浅,变动越来越剧烈、频繁,能被看作整体社会的具体而微小的传统性的社区正在消失。新社会空间,超越了固有的地域、体制、身份等一系列社会边界,展示了另一种可能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可能会促进体制的变革,促进原来社会边界的更改,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整个社会越来越紧密地缠在一起,没有哪个部分可以稍稍脱离外部大社会而存在。没有哪个研究对象可以用静态的、相对孤立的眼光来看它。当前社会运行的重要逻辑可能已不是经长期共同生活而积淀下来的结构,而是人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策略而进行的建构。

  同时,我们还以为,要科学把握中国村落社会结构,明确村落变迁的动力机制,可以将村落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基础单位,从家与村的结合原理研究村落内部社会结构,同时研究村落外部市场和政府对村落社会结构的影响,从而把握村落社会整体结构。研究村落社会变迁的主要是探讨农户、村落、地方市场和地方政府及城市因素的结合原理。即在研究村落社会内部结构的同时,还要研究对村落内部结构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村落与城市和市场以及国家的互动关系。

  我们这项研究以杭州萧山义桥等6个行政或自然村落个案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村民日常生活世界,诸如上学、做工、当兵、经商、办厂、纠纷、通婚、分家、送礼、拟亲、游戏等50年的追踪描述、解剖、透视,观察村落中居民与国家、城市、社会、市场的互动,阐释乡村中国现代化的变迁、发展。结合区域比较,形成理论归纳和一般概括。

  从构成农村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的内容主要是:

  1、村落中的群体(主要是精英和弱势群体)。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住房、交通、婚丧嫁娶等事件,描述50年来村落居民身份变更、阶层变化、社会流动;

  2、村落中的家庭和家族。通过生育、婚姻、分家、送礼、拟亲、游戏等日常生活事件透视50年来中国家庭家族制度的变迁;

  3、村落中的社区。通过村民的日常生活,透视村落内部及村落与村落之间的社会交往;

  4、村落中的“城市”。通过上学、做工、当兵、通婚、拟亲、游戏等日常生活事件,透视村落中的城市化因素积累、扩展以及乡村与城市的互动;

  5、村落中的市场。通过考察村落生产的某一产品,从其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直到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整个流程,透视村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阐释市场化、全球化的自然进程;

  6、村落中的“国家”。通过教育、文化、经营、诉讼、党政组织等,透视国家力量在村落中的作用,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下一条: ·[应星]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