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喂养小皇帝 中国家庭餐桌上的变迁、矛盾与悖论
  作者:李炎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7 | 点击数:4882
 

  

华琛(James L·Watson)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代表作有《移民与中国宗族》《东方金色拱门:东亚的麦当劳》《帝制晚期中国的丧礼》等。

  罗立波(Eriberto P.Lozada)

  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美国戴维逊学院人类学系副教授。

  景军

  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代表作有《神堂记忆》等。

  17年前,源于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的研究项目,聚集了以哈佛著名人类学家华琛(James Watson)及门下众多弟子为主的多位学者,包括两位中国学生:景军和郭于华,共同编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儿童饮食问题的著作。将近20年后,这部关注中国独生子女群体的食品消费、全球化经济影响下的儿童食品变迁的《喂养中国小皇帝》一书的中文版姗姗来迟。

  过去的20年中国各领域都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儿童食品领域亦如是。那么一本成书于近20年前、田野调查材料收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论文集,对于今日的读者来说,还有多少阅读的意义和必要?正如景军在序言中诙谐又伤感地指出,“我们观察到的社会文化图景和我们收集到的第一手材料都很快地融入到将当下改写成为未来的历史之河。”尽管如此,这本文集紧紧围绕着“食物”、“儿童”“社会变迁”三大主题展开,留下了关于中国复杂现实的极具时代感的记录。同时,人类学家们又擅长在复杂现实中发现有趣的悖论、矛盾和反讽,这些20年前由他们细细从家庭生活中挖掘出的线索及其背后的学术意义,仍对当代儿童的食品消费、变迁研究有着启发意义。

  《喂养中国小皇帝》

  作者:华琛、景军、郭于华等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这本书在当时关注中国儿童在家庭中地位、在社会中的权益、在消费领域中的作用,首次将与中国经济发展促成的消费文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的快速崛起密不可分的中国家庭生活一角纳入学术视野。

  谁是小皇帝

  独生子女确有心理疾病或行为偏好?

  如今,媒体和学者常常会谈论“第一代独生子女”,或者使用“八零后”这一更为常见的概念,而追根溯源,这些词汇所指的世代在其童年时,往往被报道成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即“小皇帝”们。但与上世纪末的主流舆论相反,本书中的人类学家们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更聚焦于具体的问题和现象。

  随着计划生育这一人口政策的严格执行,家庭的结构变成了:四个老人,两个家长,去喂养一个独生子女。而日益改善的经济条件,又使整个家庭的饮食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使得独生子女支配一定金钱成为可能。但在这些“简单”的预设之下,又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发现。比如,为什么,相比城市儿童,农村儿童母乳喂养时间更长,却长得更慢?中国独生子女到底是被溺爱还是被严格管教?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在饮食理念上有哪些异同?给孩子吃什么,到底谁说了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7年02月18日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赖立里 张慧]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
下一条: ·[周星]中国人的“生活革命”
   相关链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