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琴 邱婧]勉瑶迁徙与“渡海”叙事:粤北乳源瑶歌变迁研究
  作者:王琴 邱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6 | 点击数:6088
 

  二、开山先祖的迁入和繁衍:明清至民国的“渡海”叙事背后

  据调查统计,今乳源县境内瑶族共有15姓19个宗支。56-58其中,人口最多且最早迁入乳源的是赵、邓、盘三姓。从当地流传下来的《家先单》及口传叙述来看,赵姓进山祖为赵法章,带三子迁居游溪中心洞,繁衍至今约22代,分布于县境的东坪、游溪、必背、柳坑、方洞林场、侯公渡等六个乡、镇、场;邓姓三个宗支中最早的进山祖邓养一郎,初到东坪林家排,繁衍至今约21代,分布于游溪、必背两个乡镇;盘姓进山祖盘安衫携子迁到必背桂坑老屋场,繁衍至今约19代,分布于必背、游溪、东坪、柳坑及方洞林场五个乡、镇、场。这三位进山祖的坟墓,如今仍在清明时节得享部分后人的自发祭拜。暂且以20~25年为一代计,可推知这些自称“勉”的瑶人已在县境内居住四五百年。换言之,他们在明朝中期迁入今县境所辖的范围之内。

  从史料来看,在明清时期,乳源瑶族多次涌动于华南地区的暴动之中,但随后又被镇压。在广东地区,这种起伏不定的起事事实上也发生于汉族的破产农民、流民之中。就此,明清社会经济史学者刘志伟指出,明洪武年间的征剿和永乐年间的招抚,都试图将那些历代不受王朝羁管、不贡赋税、不服差役的“化外之民”编入户籍,但“瑶人愿入版籍,贡赋税”的短暂局面并未维持太久,日益苛重的赋役征调致使亡命逋逃者剧增,乃至引发大规模的动乱。94-95

  明中期以后,特别是正德、嘉靖年间,乐昌西山(今乳源必背镇)瑶人起事,直接危及地方政权的统治;至明末清初,乳源、连阳、英德等县瑶民数次联合叛乱,顺治年间甚至有万人围攻乳源县城之况;康熙元年,乳源的东西瑶与曲江水源宫瑶汇合起事,以至“官兵不能制”;道光十一年至十三年,乳源柳坑瑶民以邓添一为首起事,对抗统治者。在历次抵抗和受挫之后,乳源瑶族与汉族下层农民、流民被迫走向迁徙、分散的路途,这样的境遇与“渡海神话”中受难而徙、十二姓(或九姓、六姓)散落的情节是相应相合的。

  在动荡的社会危机之下,明清广东地区不得不对里甲赋役制度进行多次改革和整顿;而瑶人为了在田地等问题上不受欺凌,只得接纳差役佥派,并被编入里甲(清代“里甲制”改为“图甲制”)系统。据今存明崇祯十六年“察院甦瑶碑”所载,乳源县牛婆峒瑶人被绅棍、豪强混派上供物料,此举导致佥派物额不均,违犯律法,惨累众瑶。为此,牛婆洞瑶人特赴察院告准,奉批回县竖碑申禁:

  “以后凡取桅杆木料、生禽、花丝、油税、祭猪等各项,不许混派。瑶总李秀红,瑶甲刘凤、陈宗有、李荣霄、李希文,照旧甲下等瑶丁答应民役,如有市棍通同积歇衙蠹,需索横敛生事害瑶者,应指名赴告拿究不恕。其该地方赋税饷等银,照旧办纳,毋得催诿,俱无有违,须至榜者。”

  可见,崇祯年间,应民役、纳赋税不只成为乳源牛婆洞瑶人户籍合法性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依法诉状和限制士绅、胥吏的肆意科敛。此外,据李默等人搜集整理的乳源纳丁钱户米税粮资料,如“纳丁钱户米税粮执照字据”(道光、民国,茶坪)、“民粮部”(嘉庆、道光,荒洞)、“同治十年三月十三日立六甲粮簿一本”(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荒洞)、“民国辛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赵良金立出粮部一本”(民国,神凤岭)等,可推知清中叶以后,乳源瑶民以户为单位向里长缴纳田粮,至光绪、宣统及民国,则亦有纳田粮银钱者。

  由是,以往以立功、受赏、免除赋役为主题的“犬祖神话”在明清时期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为了保全自身和田地,乳源瑶民甚至主张通过应承赋役来获得“户籍”,从而以这种合法身份寻求佥派均平,避免非法的额外征派。如此,瑶民并非简单地将“犬祖神话”遗忘了,而是在面临生存困境时普遍将这个已“无用”甚至“有害”的神话舍弃了。

  另外,明清之际,“户”的性质发生演变,“户籍”成为了税册,不再具有户口登记的作用,以至于多个家庭共用一个“户籍”。这意味着,在乳源瑶区,那些没有土地财产的瑶民家庭需要依附以地缘、亲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组织等获得“户籍”;与此同时,无论是组织农业互助生产,还是抵御豪强欺侮,通过祭祀规约来重构瑶族共同体便尤为重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渡海神话”逐渐在乳源瑶区广泛流传,它所叙述的十二姓始祖以许愿、还愿方式与盘王结成的恩义关系,则强化了瑶族的宗族组织和承宗接祖的观念。

  当然,乳源瑶族盘王叙事从“犬祖神话”到“渡海神话”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明代至清代这两个神话完全可能并行流传,而至迟在民国时期,“渡海神话”已极为盛行。即便如此,我们如今仍然能在乳源瑶区个别民间口传故事乃至县志中,见到“犬祖神话”的些许残迹。但在访谈中,笔者注意到,当地瑶人如今尽管已普遍难以将狗与盘王联系起来。相形之下,笔者所见的乳源瑶歌全然没有盘王系犬祖的词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冯智明]瑶族盘瓠神话及其崇拜流变 ——基于对广西红瑶的考察
下一条: ·[高小康]空间重构与集体记忆的再生:都市中的乡土记忆
   相关链接
·[刘来法]富源古敢水族“吞口”溯源·[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谢红萍]集体记忆中个体叙事的构建逻辑·[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
·[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黄玲]中越跨境民族京族的迁徙史歌与家园意识
·[王逍]畲族历史迁徙与文化认同理性·迁徙之路
·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杨杰宏]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探析
·[高志英 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杨杰宏]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南方史诗类型研究
·[郭崇林]民间叙事中的历史记忆·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王清华]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郭崇林]民间叙事中的历史记忆·[石朝江]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波
·[王亚南]口承文化与民族迁徙·[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