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福建龙岩: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整名单)
  作者:张胜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5 | 点击数:5120
 

  日前,文化部向福建下发《关于同意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复函》,同意设立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实验区范围包括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永定区和三明市宁化、清流、明溪三县。闽西也成为继广东(梅州)、江西(赣南)之后获批的第三个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闽西是客家祖地,是客家文化发展传播的原乡故土。闽西客家文化是当地客家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颇具特点的民系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这其中,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多样性、独特性和完整性的龙岩,近年来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多年努力,摸底文化积淀

  位于龙岩市上杭县庐丰畲族乡的客家围屋

  闽西客家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密集丰富,存续状态良好。长期以来,龙岩多措并举加强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6年,龙岩市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成立;2010年,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2012年至2014年间,龙岩市对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普查,共收集非遗线索12万多条、非遗代表性项目36295个,汇编了142册非遗普查成果集,还编纂了《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内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戏剧、民俗等17个方面。据统计,龙岩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项,省级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人。另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福建土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4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0处110个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村、镇)12个,省级1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恰恰说明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客家走古事民俗

  事实上,闽西的红色文化和自然生态也都保护得很好。这里保留了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旧址等大量珍贵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159处。闽西自然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这些自然遗产也是客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二、8年艰辛,创建生态保护区

  2009年,龙岩启动了“海峡客家”品牌建设“6+1”计划。“6”即市本级着重抓6个相关项目,“1”即该市5个客家县每县打造1个县域特色品牌。这些项目中就包括申报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全面深入推进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工作。

  2009年,福建省及龙岩市开始了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起草编制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并于2010年上报文化部。与此同时,龙岩将这一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有专门计划、专门机构、专门经费,着重突出对濒危、极易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全方位推进重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从2008年起,龙岩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组织收集整理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并开始对濒危项目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抢救摄录客家木偶、客家十番音乐等面临失传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影像资料21碟,编辑出版非遗相关内容的出版物105册。龙岩市汉剧传习中心组织老编导、老演员等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闽西汉剧进行重要剧目的复排和录音录像。龙岩市永定区组织人员对80多岁的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的演唱进行录音录像。从2010年起,龙岩市财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经费,选送31名学生前往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委托培养,较好地解决了闽西汉剧表演人才断层的问题。

  龙岩市文广新局局长卢伟耀说,经过多年努力,龙岩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体系及保护机制,设立了32个传习中心,现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5人,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还通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一系列示范性传承活动。

 三、14年规划,任重而道远

  长汀古城墙

  几年来,龙岩各级通过财政投入、民间集资等多种方式,先后筹集了3亿多元资金,加强了上杭李氏大宗祠、永定客家土楼、西陂天后宫、长汀古城墙、连城培田古民居等重要文化遗产的维修和抢救保护。从2009年起,全市投入30多亿元资金,先后建成龙岩市客家祖地博物馆、永定区客家文化园等众多客家文化展览展示场馆。

  与此同时,多年来,龙岩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利用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平台,宣传、推广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厂区、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多达300余场(次),在85所学校开设了非遗课程,闽西汉剧传习中心还开展“周周有戏看”活动,多层面地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保护非遗。

  

连城培田古民居

  经过多年努力,龙岩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由民间自筹资金建设的非遗展馆(厅)、非遗传习中心超过了10处。

  根据福建省2016年编制的《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初稿)》,2016年至2030年的14年间,龙岩还需要对客家文化生态进行更有力的保护。根据计划,到2021年,龙岩将初步建立起3处文化遗产展示区、40个客家文化保护项目传习中心等重点保护区域,构建更优美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卢伟耀局长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也要坚定地走好来,走下去。”

  截至目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整名单如下: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2007年6月)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安徽省、江西省,2008年1月)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2008年8月)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省、陕西省,2008年11月)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2010年5月)

  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湖南省,2010年5月)

  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浙江省,2010年6月)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西省,2010年6月)

  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东省,2010年11月)

  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省,2010年)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云南省,2011年3月)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陕西省,2012年5月)

  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江西省,2013年1月)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3年1月)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贵州省,2012年12月)

  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 (青海省,2014年7月)

  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重庆市,2014年9月)

  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湖北省,2014年9月)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2017年1月)

  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2017年2月)

  (文章载于《中国文化报》2016-02-09,引用请参考原文)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下一条: ·激发传统自身的生命力——非遗研培的清华实践
   相关链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赵艳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公共性及其发展方向·[陈华文]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项兆伦: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非遗整体性保护—— 让“鱼”和“水”相互成就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让更多人受益·访谈丨整体性保护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整体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