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量的典籍文献、文博实物、图像资料以及民俗生活事象中,我们不难发现,鸡拥有诸多的文化形象与深刻的文化意涵,且与民众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据考古发现,我国家鸡的驯养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近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发掘的家鸡骨骼,至少将我国驯养家鸡的历史提早至7000多年前。而从文化期以后各地陆续出土的陶鸡与鸡舍模型,也可推断我国饲养家鸡在其时已较为普遍。文字中,我们也能找到家鸡驯养的依据,例如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鸡的字形至少有10种以上的写法,其中一种写法,似手牵一只用绳子系住的“鸡”,这为先民将鸡系着进行驯养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作为“六畜”之一的禽类,鸡的首要功能是司晨与食用,未脱离其动物实质。《诗经•鸡鸣》篇有“鸡既鸣矣,朝即盈矣”的记载。《周易纬·通卦验》亦云:“鸡·阳鸟也,以为人候四时,使人得以翘首结带正衣裳也。”在先民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关于时间的体验,多依赖于天、地、自然、物候,将鸡视为“报时鸟”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鸡一旦成为与时间联结的象征时,那么在历史以及民众生活的演进中,便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雄鸡的引吭高歌带来了光明,成为昼与夜、光明与黑暗的传唤者,导致了古人对鸡的尊崇与膜拜,鸡的形象出现在祭祀与仪礼之中。在《周礼•春官》中载有“鸡人”一职,“掌共(供)鸡牲”。《青史子书》亦云:“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鸡祀祭也。”在祭祀中,除了三牲,鸡已成为重要的祭品。
除了供奉神灵,鸡更多的是作为民众生活的理想食材。古籍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如何烹制鸡来食用的记录,现在中国各地著名鸡肴荟萃,不胜枚举。如:福州烧小鸡、广州盐煽鸡、江西三杯鸡、四川怪味鸡、河南桶子鸡、扬州蛋羹鸡、山西栗子仆整鸡、北京白露鸡、吉林人参鸡、湖南东安鸡、广西家乡肥鸡、云南当归汽锅鸡、陕西葫芦鸡、福建醉糟鸡、上海白斩鸡、贵州培养正气鸡、海南文昌鸡、湖北八宝脆皮鸡、常熟叫化鸡、浙江清汤越鸡、甘肃红扒八宝鸡、青海蛋白虫草鸡、安徽石耳炖鸡。如要真要亲临一一品尝的话,也就把中华大好河山踏了个遍。可以说没有鸡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庞大的饮食文化体系,或许会有不少缺憾。
从司晨到唤醒光明,从解决人民饥寒到沟通神灵祭祀,“阳鸟”的属性让鸡拥有了第二职能,即从司晨、食用的动物格,上升到能驱除黑暗、胜邪厌鬼的神格。譬如,鸡成为辟邪镇鬼的门神。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有门挂活鸡,以和阴阳的记载。南朝《荆楚岁时记》描述正月初一的民俗,“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到了魏晋时期,鸡成了门画中辟邪镇妖的首选物。至今,我国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除夕夜在门户上贴大公鸡画,以求避邪除凶、驱恶趋吉的古俗。我们所熟识的门神----神荼和郁垒,也得力于金鸡的鸣啼相助,正如《河图括地象》中描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饲不祥之鬼、禽奇之属。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金鸡,皆走之矣也。”具有震慑能力的鸡,甚至骨头也被用于占卜。《史记•孝武本纪》记述了古代的一种“鸡卜”的方法,“独取鸡眼眶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火吉,不足则凶”。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见当地人用鸡骨占卜,查询年景丰歉,在他的《柳州峒氓诗》中就留下了“鸡骨占年拜水神”的诗句为证。
因鸡为瑞禽,一直被视作吉祥物而深受百姓欢迎与喜爱,并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创作来源。如,立春日妇女们用彩布缝制迎春公鸡,作为饰物佩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新春吉祥。“鸡头鞋”是婴儿满周岁时外婆赠送的礼品,“过岁不穿鞋,长大不成才。”鞋头上有眼、嘴和鸡冠,鞋帮两面有鸡翅纹饰,鞋后跟似公鸡的尾巴,方便供幼儿抓住脱穿,造型有趣,寓意吉祥。还有鸡枕,用黑或红绒布做成的鸡形枕头,取“娃娃枕鸡枕,乖巧又聪明。”之寓意。剪纸中“鸡剪纸”形式众多,题材异常丰富。因“鸡”谐“吉”,有占祥口彩的效果,剪出鸡吃梨,喻意“大占大利”;剪公鸡立于牡丹旁,意思是“吉(鸡)祥寓贵”;如果将红公鸡和鸡冠花放在一起,“冠”谐“官”字,表达“官上加官,飞黄腾达”的愿景;如果在剪的是一只大母鸡,身后紧跟着五只小雏鸡,其寓意的口彩便是“五子登科”,此外,还有《鸡卧莲》、《抓髻(鸡)娃娃》等强烈表现生命意识和生殖崇拜内涵的剪纸等等,这些民俗内涵都为中国人所共识。
先民通过驯养家鸡,获取良好易得的肉源来强健体格维系生命,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因鸡司晨以及传唤光明,继而被赋予了为民禳灾、纳祥、谋福祉的神格。但智慧的中国人民历来信奉万物有灵,以物言志,最终回归于鸡被赋予的人格层面,充满了人文的关怀。
如,《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缚钷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见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在中国千年传统文化中,鸡被赋予了文武双全,仁义守信的人格。母鸡有庇护小鸡的本能,不少绘画作品以母鸡带领小鸡主题入画,其乐融融的画面深入人心,成为慈母与伟大母爱的代言。《晋书•祖逖传》“闻鸡起舞”的典故,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武士雄才激励吞吐天地之志,学成叱咤风云本领的直接动因。而将书室美其名曰“鸡窗”,如诗云“鸡窗夜静展书卷”,将莘莘学子的刻苦勤勉与治学,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典文学作品中,从老子的理想社会“民各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到陶潜翁的“鸡鸣桑树巅”,“鸡”与“鸡鸣”,已成为中国百姓安居乐业,尽享田园生活的观照。“雄鸡报晓”更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象征,是太平盛世民众对于和平安宁,畅怀人生的共同期许与美好愿景。
文章原载“网易新闻频道”2017-01-27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