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春节的传统与新变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1-29 | 点击数:2721
 

  春节是古老而又年轻的盛大节日。它在民族生活中具有至高地位。如果从上古三代算起,岁首新年已经三千年的历史。诗经时代,岁末年初,“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祝福喧闹,至今仍回响在华夏大地之上。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腊八粥,小年祭灶,忙年,扫尘,年夜饭,团圆守岁,更岁饺子,鞭炮迎年,拜祖先,拜年,元宵灯会等成为系列的春节活动标志。

  依照春节民俗,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一是饮食民俗传统。春节是全民美食节,年味从味觉体验开始。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各有吉祥的寓意。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从周秦以来,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成为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二是祭祀传统。春节是新年的开端,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特定时刻,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三是家庭人伦传统。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回家是春节的主题。年前的返乡之路虽然并不平顺,但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回家与亲人团圆。人们在火炉旁,年夜饭的餐桌上,话旧说新,畅叙亲情。人们在春节中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装饰门庭,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

  除旧布新,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正如德国民俗学家鲍辛格所说:“一个传统不是因为古老才有价值,相反是有价值它才古老。”春节民俗传统的价值经历了千年岁月的锤炼与淘洗,历久弥新。

  21世纪以来,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机遇。古老的春节正以青春的姿态,不断地融汇与吸纳着新的节俗元素,柔软而持续地更新着自己的民俗传统。

  春节民俗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春节新变有四大情形或者说四大趋势: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现代春节的假日制度,春节的喜庆祥和气氛,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接受、欣赏与享受这一传统佳节;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在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春节为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网络与新型媒体通信技术,让远隔天涯的亲友,瞬间近在咫尺,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水仙花、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由中华春节符号征集委员会征集设计的春妮与年娃,及其系列产品的热销,说明春节将是带动当代创意消费产业的文化增长点。

  春节在历史长河中流动,春节民俗传统与适应时代环境的新变构成了春节的完整形态。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传统的价值得到传承与弘扬,创新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的未来方向。我们从现代回看传统,传统是我们的资源与财富,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春节,重视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就是重视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同时我们积极看待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春节民俗文化背靠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春节民俗的伦理价值,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大年是我们胸怀的善念与温暖。

  民族生命的春天从春节新年开始,它越历千秋,却青春永远!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文艺》2017-01-26

  春节是古老而又年轻的盛大节日。它在民族生活中具有至高地位。如果从上古三代算起,岁首新年已经三千年的历史。诗经时代,岁末年初,“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祝福喧闹,至今仍回响在华夏大地之上。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传统的大年“春节”是一个时间段落,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围绕着春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腊八粥,小年祭灶,忙年,扫尘,年夜饭,团圆守岁,更岁饺子,鞭炮迎年,拜祖先,拜年,元宵灯会等成为系列的春节活动标志。

  依照春节民俗,我们可以归纳提炼出春节四大民俗传统:一是饮食民俗传统。春节是全民美食节,年味从味觉体验开始。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各有吉祥的寓意。而南北共享的年夜饭更是民族的圣餐。从周秦以来,送旧迎新的年夜饭成为我们聚合家人、增强家庭凝聚力的重要物质载体;二是祭祀传统。春节是新年的开端,也处在四季之首的立春时刻,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特定时刻,人们以祭祀仪式表达人对自然、祖先及各种神灵的感恩与礼敬,实现人与自然及超自然的交流和沟通,以取得心灵的安定与精神的慰藉;三是家庭人伦传统。春节是家人的团聚日,回家是春节的主题。年前的返乡之路虽然并不平顺,但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回家与亲人团圆。人们在火炉旁,年夜饭的餐桌上,话旧说新,畅叙亲情。人们在春节中通过亲友之间的礼品馈赠、长辈给予晚辈压岁红包、相互拜年问候,表达亲人间的浓情盛意,家庭伦理关系得到周期性的强化;四是祈福迎祥的民俗艺术传统。春节还是人们审美意识集中呈现的特别时间,人们以火红的色调与多彩手工艺术,装饰门庭,通过种种象征物与娱乐活动,烘托年节气氛,祈福迎祥。

  除旧布新,祈福迎祥是春节民俗的本质内涵,也是春节民俗文化永远的主题。正如德国民俗学家鲍辛格所说:“一个传统不是因为古老才有价值,相反是有价值它才古老。”春节民俗传统的价值经历了千年岁月的锤炼与淘洗,历久弥新。

  21世纪以来,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春节民俗传统面临着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机遇。古老的春节正以青春的姿态,不断地融汇与吸纳着新的节俗元素,柔软而持续地更新着自己的民俗传统。

  春节民俗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春节新变有四大情形或者说四大趋势: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现代春节的假日制度,春节的喜庆祥和气氛,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接受、欣赏与享受这一传统佳节;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在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春节为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网络与新型媒体通信技术,让远隔天涯的亲友,瞬间近在咫尺,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水仙花、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由中华春节符号征集委员会征集设计的春妮与年娃,及其系列产品的热销,说明春节将是带动当代创意消费产业的文化增长点。

  春节在历史长河中流动,春节民俗传统与适应时代环境的新变构成了春节的完整形态。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水乳交融,传统的价值得到传承与弘扬,创新性的发展代表了传统的未来方向。我们从现代回看传统,传统是我们的资源与财富,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当今时代,我们重视春节,重视春节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与伦理意义,就是重视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同时我们积极看待春节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春节民俗文化背靠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春节民俗的伦理价值,决定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大年是我们胸怀的善念与温暖。

  民族生命的春天从春节新年开始,它越历千秋,却青春永远!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文艺》2017-01-26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新春话鸡 | 你知道吗?老祖宗曾把鸡当宠物养
下一条: ·大地·感怀丨留住浓浓的年味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
·[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