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兆伦
连辑
刘魁立
彭林
周小璞
李勇
陶立璠
朝戈金
王应德
余仁洪
饶丽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现场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
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框架下,切实履行申报时做出的保护承诺,全面深入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商讨提高履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措施,12月21日,适逢冬至节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办公室主任荣书琴、保护处处长宋伟、管理处副处长张晓莉,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际处处长张玲;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副院长牛根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二十四节气两个申报群体: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和十个申报社区: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花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村民委员会、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村民委员会,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小璞,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馆员肖克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李新风等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天文学、农耕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罗微主持。
参会各方回顾了二十四节气的申报和保护历程,就整合各方力量,深入认识、挖掘该遗产项目的丰富内涵,做好保护传承工作,进而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提高履约能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以下共识:
一、文化部党组高度重视、悉心指导二十四节气申报及保护工作
12月1日,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做出批示: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的成果,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次成功实践,向所有参与此项工作并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雒树刚指示,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进一步提高非遗的传承水平,也进一步扩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项兆伦在会上听取申报社区、群体,各领域专家及专业保护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全面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事宜。
二、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它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涉及多个学科,影响力覆盖全国,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列入代表作名录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兴起传播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与习俗的热潮。喜讯传来,各申报社区民众欢欣鼓舞,为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深感自豪。
参会各方一致认为,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刘魁立指出,我们的祖先将二十四节气这一太阳历和阴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时间制度,将劳动和生活紧密结合,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尊重科学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列入代表作名录,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应该感恩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感恩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从而满怀激情做好保护工作。吕品田认为,我国选择二十四节气申报代表作名录,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意识。该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增进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整体性、非物质性及其蕴含的务实之道和智慧之质的辩证意识,避免物质化、个体化、技能化、表面化倾向,给保护实践带来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张玲表示,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把相关传承保护社区、群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进了解,尊重差异,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
三、申报工作紧张充实,对遗产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
许多参会人员见证、参与了二十四节气申报材料制作、修改、评审、提交的全过程。回顾评审、论证、修改申报材料的繁忙历程,大家感慨良多。
2014年3月,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二十四节气申报代表作名录相关材料的评审工作。在之后的一年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召开13次评审工作会议,组织权威专家反复斟酌、论证,协调申报群体和社区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并指导其完成了申报材料的制作、修改和完善工作。
评审、论证、修改、完善申报材料的过程,是对二十四节气深入认识的过程,也是对保护工作深入思考的过程,还是逐步接近成功的过程。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凝聚了无数人的艰辛付出。
四、以二十四节气列入代表作名录为新起点,全面推进保护工作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代表作名录,不仅仅是对其文化遗产价值的肯定,更为重要的是对实施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申报的成功并不是使命的终结,而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作为《公约》缔约国,参与申报并做好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承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巴莫曲布嫫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是光荣榜,设立名录是为了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平台。
经过交流,与会人员就深入开展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尊重传承主体,依托“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实施保护计划,履行保护承诺。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表示,中国民俗学会将与“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在政府主导下,整合专家、专业机构、申报社区及群体的力量,积极探索,构筑多元化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共同承担约定的责任和履行义务。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应德和各社区代表也表示,将在“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框架内,有序实施五年保护计划,确保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作为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李勇表示,非常愿意运用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提供专业支持。
(二)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挖掘文化内涵,结合节日体系,依托民俗活动和文化空间,推进保护工作。
建议广泛开展二十四节气知识及习俗的调查工作。可设立重大国家社科课题,集合多方专家,对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伦理原则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彭林建议充分利用好先农坛等传统文化场所,恢复“劝课农桑”等传统习俗,依托节庆活动,弘扬二十四节气等优秀传统文化。
(三)正确宣传,提高认知度,激发保护热情。
肖克之分享了中国农业博物馆利用三幕影院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让不同年龄观众大呼震撼的成功经验,指出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事半功倍。
与会专家认为,新闻媒体要正确认识、理解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理念,正确发挥导向作用。巴莫曲布嫫指出,部分媒体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误称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源在于没有理解保护理念。《公约》保护的是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采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称谓,不是给遗产定级。
(四)重视教育引导青少年,大力开展二十四节气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促进代际传承。
中国农业博物馆、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分别介绍了组织二十四节气校园巡展和开展石阡说春进校园活动的经验。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文化馆等各申报社区都表示将把校园传承工作纳入保护计划。
(五)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尊重遗产实践规律,确保活态传承、合理利用。
陶立璠建议,各级政府应在组织实施保护工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但要尊重蕴含于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规律,避免提出“做大”“做强”“打造”等违背保护理念的口号。针对一些地方热衷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的倾向,罗微提醒各相关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建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指出:“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武装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威胁,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在保护工作中,不能本末倒置。周小璞指出,任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都应以确保其存续力为前提。
连辑最后做总结发言,就做好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在传统岁时节令的基础上,从宇宙观、世界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族群文化等多个角度挖掘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从学术研究角度做深入探索,启发集体认知和社会觉悟,帮助广大基层社区做好传承实践工作。其次,加大力量保护我国的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根脉与核心,农耕文化承载着先人生产生活中的秩序观、规律观、生态观、道德观、诚信观等重要的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好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农耕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尤为迫切和重要。第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开展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如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相关内容,进行广泛的知识普及;加强民间习俗的地域性传承,关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在国家层面鼓励使用传统历法;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传播相关知识与文化;鼓励专家学者走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会议最后,罗微表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将以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契机,继续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在专家的支持下,在尊重遗产持有者群体和传承人意愿的前提下,秉承国家意识、专业意识和发展意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12月27日第5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