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讨时间,当然了解, 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奥古斯丁《忏悔录》
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名言,道出了他对时间的茫然与不解。在上周的推送中,我们提到二十四节气是纯粹的阳历纪法,原因要从太阳历的起源说起。
1.太阳历,简称阳历,又称公历,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体系,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的历法制度,是我国当下实行的最主要的历法体系,最初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当时的人们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天狼星出现的日期规律,测算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之后又将这三百六十五天分成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多余的五天为年终节日。之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古埃及的太阳历又经过了两次大规模修订,最终形成今天广泛应用的阳历。修订后的阳历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天。
为何阳历二月不足三十天?
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主持修订古埃及太阳历,规定单数月份三十一天,为大月,双数月份三十天,为小月。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凯撒的生日在七月,为体现自己的至高权威,他要求这个月必须是大月,并且所有的单月都要定为大月。然而,六个大月、六个小月,使得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多出了一天,因当时罗马的死刑都在二月执行,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月份,于是从二月扣除一天。
凯撒死后,他的侄孙屋大维继位,而他的生日在八月,偏偏他也要摆摆谱,下令将八月份定为大月,并且从八月份以后将双月定为大月。如此,一年就有七个大月,又多出了一天,于是又将“不吉利”的二月减去了一天,使之成为二十八天,只在每逢闰年的时候再加一天,为二十九天。
(嗯,当皇帝的人就是这么任性!)
2.从性质上来说,二十四节气为标准的阳历历法系统,这是由其产生的原理所决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人为划分的结果,是中国古人根据地面日影的规律性变化而创造出来的,它实际上是太阳视运动的一种反映,与月亮的运动没有丝毫关系。人们把地球公转轨道的一周(360°)从太阳黄经0°起,自西向东度量,按15°一份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等份间的交接点就是一个节气,共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表示的是地球在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一个特定位置,因此节气本质上是一个瞬间时刻,而不是一个时段。以2015年立春节气为例,其确切时间为2015年2月4日11时58分27秒。不过,在民间实际应用中,节气却通常被理解为一段时间,而不只是某一天或某一瞬间。中国古人之所以要创造出二十四节气历法系统,主要是为了将其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事活动总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不限于一日;农作物的生产发育也不能由瞬时的气象条件决定,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气象条件作为保证。
节气与十二星座
同样是反映太阳在运行轨道(黄道)上的位置,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西方则有黄道十二宫。黄道十二宫同样以春分为起点,黄经每过30°为一宫,黄道十二宫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明末清初,徐光启和传教士汤若望在《崇祯历书》中根据隋唐时就传入中国但未引起重视的黄道十二宫黄经度数划分办法,发明了“定气法”,即从太阳黄经零度起,自西向东度量,按15°一份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两个节气对应一个黄道宫。因此在占星学中,十二星座的开始与结束日期或其前后一天必定是每月两个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又称“中气”)
3.二十四节气是阳历性质的历法制度,其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也总是相对固定的,这一日期,可以通过一个公式计算出来,即[Y*D+C]-L。其中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非圆形,而是略成椭圆形,这就导致一年之中日地距离并非完全相等,这就是为何小暑节气有十六天,而小寒节气期却只有十四天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人采用阴阳合历的历法制度,依据太阳历制定历法便于安排农事,如节气制度;依据阴历作为日常社会生活开展的主要时间标准,如婚嫁、祭祀、节庆活动等。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