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已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今日起,节庆君将以王加华教授所著《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为蓝本,推出6期二十四节气专题。我们将从节气的由来及其历法性质、节气的功用、节气与节日的关系、丰富多彩的节气活动与饮食习俗、节气故事与传说、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等6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节气知识。
【 独特的历法纪时体系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 春
立 夏
立 秋
立 冬
“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传统观念以农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反映在二十四节气上,则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即立春到立夏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为夏季,立秋到立冬为秋季,立冬到立春为春季。
雨 水
表示天气回暖,降水量将逐渐增多;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惊 蛰
表示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即将苏醒过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