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冯文开 魏永贵]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冯文开 魏永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8 | 点击数:3344
 

  清中叶后期,随着汉族与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交往与交流的日益频繁,明清小说开始传入内蒙古东部地区,影响波及土默特、喀拉沁、蒙古真、科尔沁和赤峰等地区,进入民歌、好来宝、胡仁乌力格尔等诸多蒙古族说唱文学中,对蒙古族说唱文学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间,胡仁乌力格尔是明清小说在蒙古族说唱文学中传播的主要形式。

  胡仁乌力格尔是指蒙古族说唱艺人以被译成蒙古文的明清小说为故事底本,结合汉族的“说书”艺术和蒙古族民间叙事传统对其进行的再创作,逐渐形成了以“说唐”系列故事为主的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说唱艺术。演唱胡仁乌力格尔的说书艺人被称为胡尔奇,他们不仅是明清小说的接受者,也是明清小说的传播者。迄今为止,他们说唱的历史演义故事和章回小说有《钟国母》《列国志》等“列国”系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等“两汉”系列,《隋唐演义》《薛刚反唐》等“说唐”系列,《南北宋志传》《五虎平南后传》等“两宋”系列及“四大名著”系列等300多部。

  胡仁乌力格尔是蒙汉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它的生成和兴盛与明清小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它的出现丰富了蒙古族说唱文学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了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百姓对叙事文学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在对明清小说的接受过程中,胡尔奇按照蒙古族百姓接受英雄史诗传统的心理特征,采用蒙古族英雄史诗叙事的演唱技艺对明清小说进行再创作,体现了胡仁乌力格尔对明清小说不同程度的“蒙古化”和蒙古族说唱艺人的主体重构精神。

  研究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传播与接受,能够加深对胡仁乌力格尔生成与发展轨迹的理解,丰富和推动蒙满汉文学关系的研究,促进比较文学的发展,对于正确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的蒙汉文学与文化关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还能够增进对蒙汉文化差异的认识,揭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流及其规律、特点,有力地描摹出中国多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和影响,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当前,明清小说在蒙古族中的书面传播与接受已颇为学界关注,但是在蒙古族说唱文学的口头传播与接受方面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与研究。

  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较为复杂。首先要提及的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许多汉人迁徙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与蒙古族百姓聚居在一起,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明清小说中的故事传授于从事半游牧、半农耕生活方式的蒙古族百姓;其次,清中叶以来,明清小说开始被译成蒙古文,蒙古族百姓通过这些蒙译本接受了明清小说;再次,一些通晓汉文学的蒙古族人拿着汉文的明清小说直接向蒙古族百姓介绍和解说。还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明清小说是先被满译,然后由精通满文的蒙古族文人将满译本蒙译,先传到内蒙古东部地区,再传至蒙古族百姓。

  经由这些途径,明清小说走入蒙古族百姓的口耳之间,自然而然地成为胡仁乌力格尔的题材,其中明清小说蒙译本对胡仁乌力格尔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研究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首先要系统整理明清小说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中的流传和翻译情况,以及胡仁乌力格尔中与明清小说相关的说唱曲目,并将胡仁乌力格尔的这些演唱曲目与蒙译本并置比照,整理出蒙译本在胡仁乌力格尔中与之对应的曲目。结合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方式变迁的宏观背景以及满译本在蒙古族中的流传情况,较为科学合理地回答“胡仁乌力格尔如何形成”,“其生成条件与发展规律是什么”,以及“胡仁乌力格尔为何独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百姓中产生”等与胡仁乌力格尔的起源与发展相关的系列问题。

  其次,对同题材的明清小说与胡仁乌力格尔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英雄观念、宗教思想、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及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等诸多内容方面以及叙事语言、表现方法、审美方式等诸多艺术形式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阐述蒙汉文化的差异及其体现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进而揭示蒙满汉文化关系相互影响的特点,以及蒙满汉文化碰撞、交流、吸纳、认同的历史过程。

  最后,以同题材的明清小说与胡仁乌力格尔为案例,阐述胡仁乌力格尔对明清小说在情节主题上的蹈袭、截取、连缀等,以及对明清小说在人物形象、语词、诗赋等诸多方面的删减、增添、重构等,归纳其内在规律。同时,将胡仁乌力格尔置于胡尔奇、受众等诸多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非物质的生态环境中,将胡仁乌力格尔的创作、说唱与流布视为同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揭示胡仁乌力格尔彰显的口头文学的诗学特质。

  对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能够为明清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拓展明清小说接受与传播研究的发展空间,丰富明清小说的传播史和接受史。值得指出的是,胡仁乌力格尔的生成源自蒙汉文化的交流,其主要的曲目多源自明清小说。在表演形式上,它不仅具有蒙古族口传文学的特点,也学习了汉族的评弹、鼓书、戏剧等舞台艺术的优长;在音乐上,既沿用了蒙古族传统民歌的典型形式,也参照了汉族民间曲艺的体式特征,具有曲牌化甚至板腔化的倾向。这也决定了需要在古典学、口头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宏阔视野中,综合多种研究范式和理论方法,对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展开研究,形成多学科视野中研究明清小说在胡仁乌力格尔中的传播与接受的学术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23日第971期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吐孙阿依吐拉克]口头诗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达斯坦演唱传统
下一条: ·[张多]神话学史的索引式研究
   相关链接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孙芳]展览语境下的民俗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黄蕊]“不再害怕的理由”:流行文化中传统鬼观念的代际创伤叙事与情感传播链条·[陈姵瑄]五路财神宝卷的故事主题及撰造动因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张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使命及其传播路径研究·[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刘春艳]民间傻女婿故事的跨文类传播与文类互构
·[林玉惠]中国珠算的民俗经济发展史·[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