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记者体验冬至祭祖仪式 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
  作者:记者 胡昊 赵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 点击数:7587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12月22日才应该是冬至,但是今年的冬至是21日。当天凌晨4时,礼炮响,锣鼓起,台州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祭冬仪式在几声“祭天咯”的起势声中拉开序幕。

  今年的冬至日是在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的第一个庆祝节气,“三门祭冬”作为二十四节气重要实践之一,以庄重的姿态亮相。

  根据《三门县志》、宗族谱牒等记载,“三门祭冬”习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规模最大、仪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整个仪式一般由取水、祭天、拜祖、祝寿戏、老人宴及相关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组成。

  传承七百年

  杨家村杨氏家庙门口两边早早挂满了彩旗、灯笼,贴上新对联,一根根红烛照亮了村民们的笑脸。尽管只是冬至,但对于当地人来说,这阵势不亚于过年。

  杨氏家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宗祠建成后,杨氏子孙就把冬至祭祖作为尊祖敬宗的头等大事,逐渐形成一套隆重的仪式。为了庆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杨氏家庙最近又进行了一次修缮。

  杨家村妇女主任杨连春和记者说话的时候,手头的活也没停下:“请五兽、修庙檐、装五兽、搭戏台、备祭品。半个月之前,村民们就开始自发为祭冬仪式忙起来。”

  三门县20多个村的杨姓村民早早赶来,在俄罗斯经商的杨涵中为了参加祭冬仪式特地赶回来:“祭冬是杨家的根脉,传达庆贺丰收、感恩尽孝的人伦大义。‘三门祭冬’吸引世界的目光,身为杨家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据了解,现场共有杨氏村民上千人。

  凌晨4时40分,祭冬仪式开始。拜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者等三拜九叩、三献、读祝。一坐一起循章程,一跪一拜皆讲究。仪式上祭祀人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听喝礼来指挥。“祭冬不仅仅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这里面的讲究大着呢。”身为杨家村“祭冬”传承人、87岁高龄的杨亚兴告诉记者,“就说祭冬仪式中叩首这动作,就有‘上至眼眉、下至肚脐’的规范,动作越到位越表示恭敬。”

  “水有源兮木有根,家有祖兮人有亲。‘三门祭冬’历史悠久,寓意深远,是家族凝聚力的见证。祭拜天地是老祖宗认为五谷丰登主要靠风调雨顺,祭祖是对祖先的一次感恩仪式。通过祭冬传达对自然的感恩,凸显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实现聚族睦亲、和谐相处。”作为“三门祭冬”申遗的全程参与者,三门县非遗中心原主任郑扬铮认为,这是“三门祭冬”得以延绵700余年的奥秘之一。另外,杨家村祭冬仪式、程序比较完整,得以传承至今。

  冬至大如年

  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三门县“三门祭冬”、衢州市柯城区“九华立春祭”、遂昌县“班春劝农”、杭州市拱墅区“半山立夏节”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陈华文教授说,我们所说的“冬至大如年”,其实在夏历里,冬至就是作为一年的开始,相当于现在的正月初一。尽管商周时期没有沿用夏历,但西汉恢复夏历后,冬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作为新年第一天来对待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了。

  “在全国,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专有实践内容有十多项,而浙江有4项,已经算不少了。”陈华文告诉记者,很多人说冬至要吃饺子,但同样是在冬至这天,还有吃汤圆、吃麻糍甚至米粉粿丸子、卷饼筒等食物的,这就是一个节气在不同地方多样性的表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冬至祭祖是最重要的活动。

  陈华文表示,尽管二十四节气最早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氏族,但在文化辐射过程中,江浙一带依然受到影响,加上后来北宋皇室南迁,更加速了江浙一带和黄河流域文化的交融。所以,冬至祭祖在浙江的群居族群当中具有特殊意义。

  美好的期待

  根据宗谱记载,三门杨家的祭冬仪式持续了700多年,从未间断。但在城市中居住的人们,对于祭祖要求似乎并没有如此强烈。

  “我觉得祭祖仪式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只是在形式上会有变化。”陈华文说,长期存在下去的前提,是大家对祭祖有一种美好的期待:“祭祖的时候,我们祈求祖先护佑,有求发财的,有求健康的,也有求功名的,只要这些需求还存在,祭祖就会长期存在下去。”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族群作为单位生活、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更小规模的家庭活动。“这就意味着,仪式和祭品会更加简单,也更现代化。”陈华文说,现在春祭(清明)、冬祭(冬至)时大家都会想到去扫墓,或在家里举行个简单的仪式,其实这也是祭祖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规模,只要尽到这份心就行了。”

  文章来源:《浙江日报》2016年12月22日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浙江省“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三门县举行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我们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契机
   相关链接
·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6月21日:冬/夏至国际日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
·[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