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
  作者:记者 姚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4 | 点击数:10635
 

  除了天文,古人还在身边的自然变化中发现了无数时间的刻度。“他们发现到了一个季节鹿会生角,到另一个季节鹿角会脱落,发现大雁等候鸟总是按照季节飞来,又按照季节飞去,发现花开花落、雷雨风霜都是和时间的循环密切相关。”刘晓峰教授说。

  而这一切,被人们一点点编组到时间的谱系中,形成“七十二候”,即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一分为三,分别选取三种物候作为标志。“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人已经通过对天文地理的观察,完全地掌握了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

  值得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转星移,时光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仍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古人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这套时间体系,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今年11月30日下午,遥远的埃塞俄比亚传来好消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消息传来,登封人常松木、闫松涛等格外激动,他们曾参与申遗活动,编写申遗文本初稿。多年的等待一旦实现,内心轻松感和成就感交织。

  一、“打春牛”为申遗助力

  2008年,中国农业博物馆想以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与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沟通,他们在河南找了两个支撑点。一是登封观星台,一是内乡县衙“打春牛”。

  二十四节气申遗,不能不到河南找支撑,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原点就在中原。二十四节气最适用的地方,无疑是中原。面对大自然季节转换,河南人都会觉得二十四节气特别准:惊蛰,天上初雷惊起地下蛰虫;芒种,小麦成熟;霜降,水汽凝而为霜……

  河南的两个“支撑点”,为申遗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一年农耕开始,古代的中国,要举行一系列祭祀礼仪活动,“打春牛”是内乡县知县每年立春时进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2005年,内乡县衙博物馆根据史料记载恢复了这一活动,两年后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配合“二十四节气”申遗,内乡县衙博物馆积极行动,编纂出版了《内乡县衙与打春牛》,全面详细介绍了这一礼俗的起源、演变、史话等。同时推出了专题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春牛展》,以图文展板、雕塑、实物、电子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广大游客展示“打春牛”礼仪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录制了光盘作为申遗资料。

  二、历代天文观测都离不开登封观星台

  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观星台在申遗中的分量更为厚重,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最为重要的支撑。

  “历史上,大的天文观测都离不开阳城(今登封),这里是中国天文观测的原点。”主笔二十四节气申遗初稿的常松木说,“告成现存观星台和周公测景台,就是重要的实物见证。”

  阳城在天文观测史上的地位,在西周初确立。周公在此“正日景(影),以求地中”,使这块土地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此后历代修订历法、进行重要天文观测活动时,都会以此为核心观测点。

  汉武帝制定《太初历》的过程中,以司马迁为代表的盖天派和以落下闳为代表的浑天派发生激烈争论,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验证。为此,西汉组织了为期三年的天文观测,最终浑天派占了上风,《太初历》得以在全国推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大河报》2016年12月17日第12版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周兵]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下一条: ·全面深入推进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