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周兵]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作者:周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4 | 点击数:3813
 

  编者按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极大激发了国人对气候形成和认知的兴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间认知天象、物候、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认知谱系在国际气象界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本版特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兵撰文谈谈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及科学价值。

  气候源于地球太阳互动

  气候(climate)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klima,意思是倾斜,指的是地平线上太阳光线的角度。古希腊人已经知道如果太阳倾角较小,则气候较冷,因此接近赤道的地方较热,而高纬度较冷。马克·吐温曾描述气候是一直持续不断的;海因莱因认为气候是任何人所能够期待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对气候的认识更加接近现实: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气候是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的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过程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因子。气候的一般性表述是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以上时间尺度)大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离差(距平值)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气候的外延是指地球大气热量、水分及空气运动的大气综合状态的统计特征,既包括平均状况,也包括各种可能状况的概率分布及极端状况,气候视其空间尺度大小可分为全球气候、区域气候与局地气候;视其时间演变可分为古气候、现代气候和未来气候。这种多时间—空间尺度的气候状况,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环境。

  气候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太阳辐射与地球运动。第二:地理分布。第三,大气环流的作用。

  古希腊认识气候是从地球与太阳活动的角度开始的,地平线上太阳光线的角度观察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中国古代文明中对气候的认知与希腊文明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历史更加长远,揭示的现象和事实能一直沿用至今。《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古籍中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凝聚了对大自然的感情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便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对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以太阳年为基础的,是中国农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那时候阳历还没传入中国,寄附在阴历的历书上,使之成为混合历。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的记载。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

  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与气候变化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依次跨越了热带、副热带以及中纬度温带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为内陆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而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是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的交汇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南往北依次为热带和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中国地理气候环境及各地理区域气候环境的差异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黄河流域的气候环境优势则是促成该地区逐渐成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黄河流域最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农耕时代的几千年里,黄河流域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黄河流域扩展到整个华夏大地,又远播海外各大洲。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6日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认知渐淡 专家呼吁亟待保护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大自然时间变化的秘密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