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民俗主义、学科反思与民俗学的实践性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0 | 点击数:57957
 

  [1]西村、岳永逸和陈志勤等人曾将folklorism译成“民俗学主义”,意思就是想强调该用语的“民俗主义研究视角”的内涵,认为它不只是指一类现象而已。

  [2]H·モ一ザ:《民俗学の研究課题としてのフォ一クロリスムス》(上·下),河野真訳,《愛知大学国際問题研究所紀要》,第90、91号、第63-95頁、第1-38頁、1989、1990年。Bausinger,H.(Dettmer,E.,transl),Folk Culture in a World of Technology.Indiana Univ.Press,1990.p187.

  [3]王霄冰:《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4]徐赣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旅游论坛》2009年第6期。

  [5]王杰文:《“传统”研究的研究传统》,《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6]李灵灵:《民俗形态与文化传统的活态保护》,《文化遗产》2009年第4期。

  [7]王杰文:《“传统”研究的研究传统》,《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8]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9]王杰文:《“传统”研究的研究传统》,《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0]岳永逸:《乡村庙会的多重叙事——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民俗学主义研究》,《民俗曲艺》总147期,2005年。

  [11][美]阿兰·邓迪斯:《伪民俗的制造》,周惠英译,《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12]吕微:《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13]陆瑞英演述,周正良、陈泳超主编:《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学苑出版社,2007年。

  [14]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文明理想守望民间中国——2012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报告(摘编)》,中国文艺网,2013年4月15日;安德明等:《在守望传统中开拓创新——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报告(摘编)》,中国民俗学会网站,2014年4月30日发布;安德明等:《记住乡愁,守望家园——2014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发展报告(摘编)》,中国民俗学会网站,2015年6月29日发布。

  [15]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201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张士闪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2014》,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年。

  [16]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17]刘正爱:《谁的文化,谁的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认知困境与理性回归》,《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

  [18]杨利慧:《中国民俗学如何推进“朝向当下”的转向?》,《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

  [19]吴秀杰:《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0][美]罗伯特·巴龙:《美国公共民俗学:历史、问题和挑战》,黄龙光译,《文化遗产》2010年第6期。

  [21][日]菅丰:《公共民俗学的可能性》,周星译,岩本通弥·菅豊·中村淳:《民俗学の可能性を拓く-“野の学問”とアカデミズム一》,青弓社,2012年,第83-140頁。

  [22]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

  [23]户晓辉:《再问民俗学“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当然》,日常と文化研究会:《日常と文化》2015年第1号。

(本文原载《民俗研究》2016年第3期,第5-14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曾大兴]物候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下一条: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相关链接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张雨]明代小说“猿猴盗妇”故事的重述与伦理反思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闫睿欣]作为视觉符号的簪花围:拍照体验中的民俗主义与意义再建构
·[徐梓淇]“民具”的再定义:21世纪日本民具学的转型与反思·[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汪瑶]传统戏曲立法保护中的专业赋能与理论反思
·[孙妍]口头传统与民俗主义的互动共生·[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
·[贾琛]制度下乡与民俗研究新方向·[胡洋]现代民俗学表理论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杜韵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
·[党佳丽]超越结构主义:“白氏郎传说”的在地化实践与民俗学方法论反思·[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