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未来如何传承
  作者:《中国文化报》记者集体采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6 | 点击数:2757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正在逐渐减弱,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对节气是否还有依赖?申遗成功之后我国各地对其保护传承应该何去何从?“二十四节气”如何面向未来?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农耕文明的时间指南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登封四季分明、温度适宜,为服务生产生活,先民们以嵩山地区的气候、物候等为依据,总结出了中原地区的“二十四节气”。这个民俗源远流长,登封自明代起就有可考的节气研究的传承谱系。登封文化馆的常松木、吕宏军、申颍涛等皆有相关著述,在他们看来,“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经历了4000年以上的孕育期和成熟之后2000多年的使用期,至今仍是我国历法的核心内容。”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研究的山西省文化学者王修筑听闻申遗成功的消息后喜不自禁。他说,“二十四节气”的测定最初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但其后来的使用和传播对农业生产、生活的指导和对国家政令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时间、节令概念。“二十四节气”还包含天文知识、地理纬度、气象经验、人文思想、自然条件等多重元素,体现出先民对天、地、人、物等关系的全面观察与探究,这是世界上其他历法、节气、节日内容无法比拟的。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它是中国农耕历史长卷里浪漫、优雅的诗篇。”登封文化馆的研究人员认为,“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更像是一种哲学式的生活艺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和天地自然的相处之道。

  各民族的集体智慧凝聚

  在中原民族运用“二十四节气”来总结农耕时令的同时,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同样洞悉这天地大美、四时序列、万物荣枯的规律。其中,广西“壮族霜降节”便是壮族稻作文化传统的体现,它证明了壮族民众在历史长河中适应自然环境所具有的创造力。崇左市天等县文化馆馆长黄胜安告诉记者,自2014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名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当地民众更加重视“壮族霜降节”的传承,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山歌、戏剧、舞蹈,其中,向都镇中和社区居民创作的壮剧《乜嬬》还亮相今年的“壮族霜降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苗族赶秋”是苗族人民在立秋这一日举行的欢庆秋收、青年社交、民族文化交流、边区经贸往来的传统民俗活动。苗族赶秋活动承载着苗族服饰、苗族绺巾舞、苗族歌谣等30多个各级非遗项目,已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花垣县的苗族赶秋活动还吸引江西、贵州、重庆、四川等省市的50余支民俗队伍参加,演员人数达6000多人,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区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在江西省,每年立春过后,新余市明德书院组织师生开展游园聚会;立夏当天,家家蒸米粉肉、吃荷包蛋,俗称“撑夏”;冬至日,各家各户上祖先坟墓“挂冬”,并举行祭祖活动……更多的人在传统民俗中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沿海的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依山傍水、四季分明,半山一带至今保留着“立夏日,吃补食”的风俗。立夏日当天,群众自发聚集到半山娘娘庙附近,按照当地风俗,吃乌米饭、烧立夏饭,祈求健康顺利地度过炎热的夏天。“三门祭冬”是台州市三门县各村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农耕社会节气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三门祭冬”通过族祭等仪式,传达出对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二十四节气”虽产生于黄河流域,却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也是彼此认同的标志、维系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后申遗时代”如何面对

  登封市史志办主任吕宏军表示,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生活,城市居民大多只知阳历、星期几,对节气已很淡漠,相关歌谣、谚语也被渐渐淡忘。因此,如何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是文化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弘扬和传承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政府逐年增加保护经费,把打造“壮族霜降节”文化品牌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开展了“壮族霜降节”传承培训、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此外,“壮族霜降节”的传习基地已经在规划建设中。

  在“十三五”期间,湖南花垣县将完成“苗族赶秋”秋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预计约5万平方米,具体建设项目有八人秋场、椎牛堂、苗族龙狮一条街等。“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民众在春分日举办的传统祭神祈谷活动。目前该县正在起草传承与保护管理办法,并计划建设“赶分社”文化园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不断优化民俗文化活动项目的传承人结构,组织艺术家创作“赶分社”主题文艺作品,将相关知识编入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

  浙江省拱墅区政府对“半山立夏习俗”项目进行了挖掘和专题调查研究,多次跟踪拍摄了民俗活动视频片,建立了文字、图片、影像档案。自2012年起还举办立夏节传统艺术表演,本土老药号为民众现场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和义诊,指导民众在夏季科学养生,将传统节气习俗融入现代人的健康理念。

  据了解,各地相关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和代际传承。相关专家也建议,应采取立法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保护、节会保护、基地保护等多种措施,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传承下去,续写遗产保护“中国实践”的新篇章。

  (统筹:陈关超 参与采写:杨渊、宾阳、郭凯倩、张玲、伍文珺、骆蔓)

(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年12月16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古埃及历法与“二十四节气”惊人相似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从天时到日用之时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