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未来如何传承
  作者:《中国文化报》记者集体采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6 | 点击数:3049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正在逐渐减弱,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对节气是否还有依赖?申遗成功之后我国各地对其保护传承应该何去何从?“二十四节气”如何面向未来?一系列问题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农耕文明的时间指南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登封四季分明、温度适宜,为服务生产生活,先民们以嵩山地区的气候、物候等为依据,总结出了中原地区的“二十四节气”。这个民俗源远流长,登封自明代起就有可考的节气研究的传承谱系。登封文化馆的常松木、吕宏军、申颍涛等皆有相关著述,在他们看来,“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经历了4000年以上的孕育期和成熟之后2000多年的使用期,至今仍是我国历法的核心内容。”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研究的山西省文化学者王修筑听闻申遗成功的消息后喜不自禁。他说,“二十四节气”的测定最初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但其后来的使用和传播对农业生产、生活的指导和对国家政令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时间、节令概念。“二十四节气”还包含天文知识、地理纬度、气象经验、人文思想、自然条件等多重元素,体现出先民对天、地、人、物等关系的全面观察与探究,这是世界上其他历法、节气、节日内容无法比拟的。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它是中国农耕历史长卷里浪漫、优雅的诗篇。”登封文化馆的研究人员认为,“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更像是一种哲学式的生活艺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和天地自然的相处之道。

  各民族的集体智慧凝聚

  在中原民族运用“二十四节气”来总结农耕时令的同时,祖国其他地区人民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同样洞悉这天地大美、四时序列、万物荣枯的规律。其中,广西“壮族霜降节”便是壮族稻作文化传统的体现,它证明了壮族民众在历史长河中适应自然环境所具有的创造力。崇左市天等县文化馆馆长黄胜安告诉记者,自2014年“壮族霜降节”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名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当地民众更加重视“壮族霜降节”的传承,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山歌、戏剧、舞蹈,其中,向都镇中和社区居民创作的壮剧《乜嬬》还亮相今年的“壮族霜降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苗族赶秋”是苗族人民在立秋这一日举行的欢庆秋收、青年社交、民族文化交流、边区经贸往来的传统民俗活动。苗族赶秋活动承载着苗族服饰、苗族绺巾舞、苗族歌谣等30多个各级非遗项目,已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花垣县的苗族赶秋活动还吸引江西、贵州、重庆、四川等省市的50余支民俗队伍参加,演员人数达6000多人,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区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在江西省,每年立春过后,新余市明德书院组织师生开展游园聚会;立夏当天,家家蒸米粉肉、吃荷包蛋,俗称“撑夏”;冬至日,各家各户上祖先坟墓“挂冬”,并举行祭祖活动……更多的人在传统民俗中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沿海的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依山傍水、四季分明,半山一带至今保留着“立夏日,吃补食”的风俗。立夏日当天,群众自发聚集到半山娘娘庙附近,按照当地风俗,吃乌米饭、烧立夏饭,祈求健康顺利地度过炎热的夏天。“三门祭冬”是台州市三门县各村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农耕社会节气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三门祭冬”通过族祭等仪式,传达出对天、地、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二十四节气”虽产生于黄河流域,却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也是彼此认同的标志、维系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后申遗时代”如何面对

  登封市史志办主任吕宏军表示,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生活,城市居民大多只知阳历、星期几,对节气已很淡漠,相关歌谣、谚语也被渐渐淡忘。因此,如何传承“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遗产是文化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弘扬和传承上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政府逐年增加保护经费,把打造“壮族霜降节”文化品牌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文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开展了“壮族霜降节”传承培训、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此外,“壮族霜降节”的传习基地已经在规划建设中。

  在“十三五”期间,湖南花垣县将完成“苗族赶秋”秋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预计约5万平方米,具体建设项目有八人秋场、椎牛堂、苗族龙狮一条街等。“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民众在春分日举办的传统祭神祈谷活动。目前该县正在起草传承与保护管理办法,并计划建设“赶分社”文化园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不断优化民俗文化活动项目的传承人结构,组织艺术家创作“赶分社”主题文艺作品,将相关知识编入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

  浙江省拱墅区政府对“半山立夏习俗”项目进行了挖掘和专题调查研究,多次跟踪拍摄了民俗活动视频片,建立了文字、图片、影像档案。自2012年起还举办立夏节传统艺术表演,本土老药号为民众现场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和义诊,指导民众在夏季科学养生,将传统节气习俗融入现代人的健康理念。

  据了解,各地相关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和代际传承。相关专家也建议,应采取立法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保护、节会保护、基地保护等多种措施,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传承下去,续写遗产保护“中国实践”的新篇章。

  (统筹:陈关超 参与采写:杨渊、宾阳、郭凯倩、张玲、伍文珺、骆蔓)

(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年12月16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古埃及历法与“二十四节气”惊人相似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从天时到日用之时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