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国际视阈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
——从“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来看
  作者:张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6 | 点击数:3053
 

 

  “中国河南省登封市有一座古观星台,人们曾经据此观测一年之中时令和季候的变化,从而安排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年轻一代理解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文化空间……”12月6日,文化部召开“‘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会上播放的这段近10分钟的“二十四节气”申遗片,以优美的画面配以精准的解说,展示了中国各地不同的节气民俗及其意义。

  就在不久前的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文简称“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曾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不仅发挥着农事指导功能,还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见证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那么,在申遗的过程中,如何让世界更清晰明确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意义?申遗成功后,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以期通过探析“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及其意义,来寻求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思路与举措。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表达

  作为参加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团长,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现场见证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时刻。回顾“二十四节气”的申报历程,他仍充满感慨。其实早在2013年,文化部就开始组织专家通过审慎评议,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随后便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下文简称“中国非遗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马盛德表示,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且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下文简称“《公约》”)的框架下精准地表达“二十四节气”,提高其可见度,成为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以申报“二十四节气”归类问题为例: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申报代表作名录,就是基于以上扩展项目所属社区的愿望。这些拓展项目大都属于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但在申报代表作名录时,申遗团队将“二十四节气”归类为“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相关的知识和实践”。长期致力于民俗研究的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做出了解释:ICH-02表格中所设计的有关遗产涉及的主要领域复选框钩选,是为了在相应的遗产描述和拟采取的保护措施中形成清晰而对应的一致性表述。我国不主张将所有复选框都打钩,而是对主要领域和次要领域、主要保护措施和次要保护措施进行区分,这也正是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建议及其秘书处编制的填表指南而做出的积极回应。

  巴莫曲布嫫具体阐述道,“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有关传统知识的时间体系,在其世代传承过程中,已经发展成丰富多样的集体实践,在复选框中做出以上勾选,乃是基于对《公约》的定义及其覆盖的主要领域所做的分析,该遗产项目的核心特征就是在“有关宇宙与自然的知识和实践”这一层面。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通过,其背后所凝聚的艰辛付出,中国非遗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可谓亲历亲闻。非遗申报材料有明确的专业和技术要求,既要在规定字数、时长及数量范围内,全面体现“二十四节气”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价值及存续与保护的相关情况,又要符合《公约》的理念和表述习惯,让事先不了解该遗产项目的人准确认知。对此,罗微说道,“看似简单的申报表格,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精心构思、反复论证、逐字逐句逐画面精心打磨。”为争取成功申报,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中国非遗中心组织评审工作团队,先后召开了13次申报材料评审工作会议,逐步完成了中英文申报表格、图片、视频的论证、修改和完善工作,同时还整理了10个申报社区、两个群体提交的大量资料,完成了申报材料相关基本信息的编制工作。在这段时间,“熬夜”成为申报团队的生活常态,“评审工作会议往往持续三至四小时,甚至多次延续到凌晨。”罗微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余世存:节气不仅是遗产,也是旧邦新命的文明模式
下一条: ·古埃及历法与“二十四节气”惊人相似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