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秋分
——凉风习习,碧空万里
  作者:记者 如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9-23 | 点击数:2460
 

黄卓绘

  今日秋分。

  时至秋分,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这是一个美好宜人的时节。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是《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对于秋分的描述。其实,在之前对于春分的叙述中,也曾出现过一字不差的描述。秋分与春分如同一对双胞胎姐妹,有异曲同工之妙——直射点不偏不倚地照在赤道上。当此时刻,地球上发生着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南北极同时可以看到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当你站在赤道线上时,就会发现任何物体都没有影子,见证“立竿不见影”的神奇;在北纬45度线上,任何物体的高度和影子一样长。

  古人重视秋分,有秋分日于西方祭月的习俗,但是并不一定每个秋分都是圆月,一旦遭遇距离旧历八月十五较远的秋分,祭月就显得有些不应景,因而后来将祭月的习俗调整到中秋节。但秋分与月亮,秋分与思乡,秋分与愁肠,却纠结成千年的缠绵。

  【物候】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已旺,所以不再打雷了。二候蛰虫坯户。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三候水始涸。秋分之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降雨量减少,所以湖泊与河流中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便开始干涸。

  【民俗】

  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成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竖蛋:在每年的秋分这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做竖蛋实验。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送秋牛:我国很多地区,秋分有挨家送秋牛的习俗,即在二开红纸或黄纸上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辞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禁忌】

  我国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意思是说秋分节气忌讳打雷闪电。

  点绛唇

  谢逸(宋)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晚晴

  杜甫(唐)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养生】

  保持神志安宁: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日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精神情绪上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

  防止燥邪入侵: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等。

  多食酸味果蔬: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莲藕、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9月23日第7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寒露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