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
  作者:记者 刘姝君 黄鹏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3 | 点击数:1937
 

  加快“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保护与传承,正成为沿线人民共同的期待。日前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市,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上百名文化学者和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就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合作保护与传承传播进行了深入研讨。

  共识:“一带一路”为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搭建新平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经贸往来日渐密切。去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沿线国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丝路合作的题中之义。

  “对‘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的研究,既在于对人类共有遗产的保护,同时也会促进文化遗产价值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共享,让文明代代相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说,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识。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保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中国便有30余项进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马知遥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各不相同,从非物质文化交流入手,开展国别文化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活力,增进了解和互信。

  合作: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带一路”一致行动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王晶波介绍,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许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国家学者投身敦煌学合作研究,建立了“国际敦煌项目:丝绸之路在线”国际网站,使得敦煌及丝绸之路其他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艺术品信息与图像得以在互联网共享,“这是老一辈敦煌学研究者所不能想象的巨大进步。”

  在此次“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成为与会专家的一致诉求。各国学者纷纷介绍本国文化保护与传承经验,寻找在“一带一路”语境下共同合作的新机会。

  来自泰国的文化专家阿玛拉·斯里苏查特介绍,当前泰国正加快国内文化遗址保护和研究,邀请国外专家与当地学者合作推进国内文化项目申请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展览交流和国际合作协议,与东盟和中、日、韩等国家一道打击非法贩卖文物活动,制定共同计划保护‘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阿玛拉·斯里苏查特说。

  活化:依靠市场力量加强国际传播

  多位专家表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沿线国家各界携手搭建合作平台机制,更需要寻找唤醒古老文化遗产的新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胡惠林认为,在深入研究各省与古丝绸之路历史的基础上,更需要建立非遗资源定向开发协同机制。“没有跨行政区域的对话、合作乃至监督评估平台,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体规模经济的开发,甚至将造成重复开发、同质化资源开发的恶性竞争。”

  在不背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本原则的同时,秉持市场发展导向、鼓励非遗产品“走出去”成为了专家们的普遍看法。“打开沿线国家的文化消费市场,必须做好融入国外文化市场的准备,审美取向、价值偏好的调适,技艺的创新等都必不可少。”胡惠林说。

  此外,在协同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精神富矿,今天依然充满智慧力量。”马知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对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强化彼此间了解和认同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文章来源:新华社-中国农业新闻网 2016年12月08日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薛洁]试论“一带一路”屯垦民间文学的内涵意蕴
下一条: ·“一带一路”国家的饮食风俗(上)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2024年第4期目录·《文化遗产》:2024年第3期目录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文化遗产》:2024年第2期目录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