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农村建设,千村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处处是彩色钢板、山寨洋楼,甚至在许多旧有建筑风格仍然保持得还算完好的古村落中,突兀地出现几栋完全不搭调的洋风格建筑,与整体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村落的整体建筑格局。每至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农村,它到底应该姓什么?
当一个传统的古村落还保有历史的风貌、没有被其他味道改变之时,在对它进行重建或是复兴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让它姓什么?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和理念。如果不进行一些相关的思考,不把“姓中”这个理念贯彻好,就难以说是重建或者复兴。
我国的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特别关注到这个前提,我个人以为,这样的农村才有前途,才能向我们的国人、向我们的后代、向外国人骄傲地说: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农村,这是属于我们的优秀传统。这一点是我们在传统村落保护和重建中,必须思考和把握的一个关键原则。
中国的农村应该是中国农民的农村。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已经不大再是中国农民的农村了,而是城市来的旅游者的农村、是外国游客的农村、是企业家开发商的农村……独独不再是农民的农村。
究其原因,农村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随着土地规模越来越小、经营方式集约化等,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富余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从心理需求到主观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人从田野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是要去干什么,却没人指导或告诉他们,所以他们只好去城市打工,干点粗劳力杂活,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甚至连蓝领都谈不上。在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设计好农民的出路。通常说,“安居乐业”,然而,只有“乐业”才能“安居”,如果农村能够容得下农民,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乐业”的机会,他们何苦要背井离乡去寻找生活的出路呢?
所以说,农村的建设,说一千道一万,漂亮话是没用的。辩证地讲,若想让农民留在农村,便要为他们设计出更好的适合他们自己的谋生方式;而若想让农村成为真正的农村,那它一定是、也应该是能够留得住农民的农村。
农民不仅在新的条件下乐业安居,而且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尽享新时代提供的一切现代生活的便利条件。如果本着这样的标准来进行建设,农村才会真正地发展,才会真正地回归,才能保住我们脚下这片非常宝贵的净土。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就真的有了良好的传承基地,传统文化就得以彻底回归了,农村也就真正是农民兄弟的“欢乐之乡”、“幸福之乡”,也是我们心中的美丽田园了。
因此说,农村建设的方向,它应该是幸福的、现代化的、和谐的、彼此亲密的。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才能说:中国的农村,它“姓中”;中国的农村,它是中国农民的农村。
(作者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16年08月09日第11版
【本文责编:刘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