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刘魁立]中国的农村应该姓“中”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10 | 点击数:2414
 

  现在的中国农村建设,千村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处处是彩色钢板、山寨洋楼,甚至在许多旧有建筑风格仍然保持得还算完好的古村落中,突兀地出现几栋完全不搭调的洋风格建筑,与整体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村落的整体建筑格局。每至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农村,它到底应该姓什么?

  当一个传统的古村落还保有历史的风貌、没有被其他味道改变之时,在对它进行重建或是复兴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便是:让它姓什么?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和理念。如果不进行一些相关的思考,不把“姓中”这个理念贯彻好,就难以说是重建或者复兴。

  我国的农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特别关注到这个前提,我个人以为,这样的农村才有前途,才能向我们的国人、向我们的后代、向外国人骄傲地说: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农村,这是属于我们的优秀传统。这一点是我们在传统村落保护和重建中,必须思考和把握的一个关键原则。

  中国的农村应该是中国农民的农村。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已经不大再是中国农民的农村了,而是城市来的旅游者的农村、是外国游客的农村、是企业家开发商的农村……独独不再是农民的农村。

  究其原因,农村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随着土地规模越来越小、经营方式集约化等,出现了大量的劳动力富余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从心理需求到主观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人从田野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是要去干什么,却没人指导或告诉他们,所以他们只好去城市打工,干点粗劳力杂活,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甚至连蓝领都谈不上。在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设计好农民的出路。通常说,“安居乐业”,然而,只有“乐业”才能“安居”,如果农村能够容得下农民,能够为农民提供“就业”“乐业”的机会,他们何苦要背井离乡去寻找生活的出路呢?

  所以说,农村的建设,说一千道一万,漂亮话是没用的。辩证地讲,若想让农民留在农村,便要为他们设计出更好的适合他们自己的谋生方式;而若想让农村成为真正的农村,那它一定是、也应该是能够留得住农民的农村。

  农民不仅在新的条件下乐业安居,而且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尽享新时代提供的一切现代生活的便利条件。如果本着这样的标准来进行建设,农村才会真正地发展,才会真正地回归,才能保住我们脚下这片非常宝贵的净土。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就真的有了良好的传承基地,传统文化就得以彻底回归了,农村也就真正是农民兄弟的“欢乐之乡”、“幸福之乡”,也是我们心中的美丽田园了。

  因此说,农村建设的方向,它应该是幸福的、现代化的、和谐的、彼此亲密的。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才能说:中国的农村,它“姓中”;中国的农村,它是中国农民的农村。

  (作者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顾问。)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16年08月09日第11版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杨雪云]空间转移、记忆断裂与秩序重建
下一条: ·两个瞬间
   相关链接
·[刘嘉瑶]新农村建设下看民俗非遗新发展·郭剑平等:《治理视野下民俗习惯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杨豪中:新农村建设还需保存乡土文化精粹·[张娜 高小康]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价值重估
·[方云]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刘魁立]活鱼须在水中看: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
·乡约研究重在挖掘“中国经验”·[岳永逸]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金华农村来了文化青年 浙师大师生帮助设计环境·[张士闪]温情的钝剑: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