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要“打春”
“‘二十四节气’以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古代主要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因此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刘孝昌从成都人的“立春”开始说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开篇,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尤为受到古代人们的重视。每年立春前一日,太守率僚属盛具仪仗、鼓乐喧天,抬着芒神、土牛到成都东郊春厂(现牛市口)迎春,“选择此地有‘东方日出’之寓意。一众人先到先农坛,致祭先农,主礼官在祭坛前手扶犁头,亲耕三圈,以示劝农。次日以五彩春鞭鞭打泥做的土牛,谓之‘打春’,表示春耕即将开始。打春是当时成都每年极为隆重的大典,四乡民众都会前往观看。”清代《锦城竹枝词》有“迎晖门内土牛过,旌旗飞扬笑语和。人似山来春似海,高妆女戏踏空过。”可见其盛况。
刘孝昌说,随后的“惊蛰”、“春分”都是成都人赶场、赶庙会的热闹时节,“这段时间成都平原阳光明媚,菜花飘香,人们趁此佳时轮流赶会,或采种备耕,或购置农具。有的地方还会以春分定会期,大家都到附近乡场赶会凑热闹。”与此同时,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为什么要在春分这一天竖鸡蛋呢?其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
清明要“放水”
刘孝昌认为,春分之后,至清明、谷雨是栽秧时节,栽秧是最重要的农事活动。第一天栽秧称“开秧门”,要先敬秧苗土地。栽秧时,要请栽秧师下田开线,即栽秧师根据田形,从田中间开栽一排,其余人以此为规接排。第二天,农家要备办丰盛的酒食招待栽秧师,并请亲友、邻居来家吃“栽秧酒”。栽秧时节,对栽秧师盛情款待,一日三餐极其丰盛,三餐之外,中间加两餐称“幺台”,由主人家送到田间。即使是加餐也要备办丰盛,如主人家小气,送来的“幺台”不好,便有人唱起表示不满的山歌。庄稼种下后,若遇久旱不雨,就靠车水救苗,提水工具用龙骨水车或筒车,有脚车、手车两种。人力水车极为劳累,常轮流熬夜,不得休息。
“清明”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节气,除了祭祖先,对于成都人而言,清明另有一层深意,那就是“放水节”。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是传统的民俗节日,清代称为“祀水”,民国年间称为“开水大典”。放水节缘于古蜀人对岷江水神的祭祀活动,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惠及川西,传统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的活动,一年一度,世代相传。唐宋年间,放水节的祭祀达到高潮,蜀民以羊祭祀,宋代“每岁用羊4万余头”。清代,由四川总督或省级官吏主持祭祀,主祭官及随从于清明前一天赶到当时的灌县,次日晨,主祭官先到伏龙观祭祀李冰,然后到二王庙致祭李冰及二郎神。祭祀完毕,到堰功祠瞻仰历代修堰先贤,最后到杨泗庙前江边祭棚主持防水仪式。
刘孝昌笑言,当时的仪式很有意思,俗称“打水脑壳”。主祭官一声号令,鸣放三声礼炮,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剽悍的堰工立即跳上内江拦河杩槎,齐声吼起“杩槎号子”,挥动利斧砍断绑杩槎的竹索。岸上的堰工拉紧纤绳,拉垮其中几架杩槎,拦河杩槎顿时解体,滔滔江水从决口处涌入干涸的内江。两岸群众面对汹涌的江水,欢欣鼓舞,年轻人沿江疾跑,不断用石子向流水最前端打去,这就是“打水脑壳”。更有好事者于堰头放下鸭子,下游两岸的年轻人便勇敢地跳下水去,争抢“水鸭头”。老人们则跪在江边,舀起“头水”敬神,祈求五谷丰登。防水后,主祭官要立刻启程,相传必须赶在水头前返回成都,一路上不能停歇,主祭官跑得快,水就来得多,若落在水头后,当年春耕会水不够用。
立秋要“尝新”
年过七旬的刘孝昌是个“老成都”,他说,“立秋”是成都人一年之中农事最繁忙的日子。成都平原普遍种水稻,其时秋季多雨,谷子一黄就要抢收抢打。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打谷子仍多用拌桶,由两个男子各站一边,把连秆稻穗在拌桶上面摔打,将谷粒打尽,又换一捆,打完一处移动一个地方。打谷子是重活累活,农民赤身赤脚,只穿一条短裤。一般农家因劳动力不够要请帮工,并办好伙食招待,烟、酒、菜一定要丰盛。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使用脱粒打谷机,笨重的拌桶淘汰。分田到户后,大多为亲友邻居互相帮工,也有请人相帮的,每天都须准备丰盛的有酒、有肉的伙食相待。立秋之后,早稻收获后,加工成的新米煮第一顿新米饭为“尝新”,开饭前,旧俗要先盛米饭敬献祖宗、谷神和土地。
成都除了水稻,栽桑养蚕也具有悠久历史,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旧志称“民重蚕食”。栽桑养蚕,加工蚕丝是古代成都家庭重要的经济收入,谚语说:“门前百棵桑,家务当小康”、“勤喂猪、懒养蚕,48天见现钱”、“养蚕又栽桑,用钱不发慌”,都能看出农家对此的重视。旧时在农历三月二十七日,成都西门外还要设“蚕市”,交易农产品。上世纪30年代以前,簇桥是成都地区著名的蚕丝集散地,簇桥一带养蚕一年可二至三熟,并形成专业加工经营户,清末民初,簇桥专业从事丝业经营的约300家,从业工匠五六千人,每年到此经营丝业的丝商络绎不绝,一直到后来受到洋货抵制,簇桥丝业逐渐衰落。成都人过去还喜欢把桑叶当茶叶来泡着喝,一年四季,预防感冒很有疗效。
虽然今天看来,二十四节气的传说与风俗,已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濒临消失,然而它们身上所体现的农耕社会的诗意与美,它们当中所包含的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不应当消失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6-12-1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