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一篇农谚 让你读懂二十四节气
  作者:记者 伍翩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1 | 点击数:9190
 

  【编者按】
  2016 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应为“人类非遗”——CFN小编注)再添“中国符号”
  再过半个月,又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冬季网红——冬至,讲究滋味生活的成都人,又可以热气腾腾地“搭车”过个节日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它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们总是在时间的交替中生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着。
  曾经,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经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生机勃勃的同伴。我们踏着自然的节律,劳动着,生活着,享受着,哪怕清贫,哪怕气候恶劣、环境危险。古老的中国便是根据太阳移动的脚步,命名了“二十四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纯朴的习俗、庄严的仪式,还有浪漫的传说。当农耕文明业已远去,节气对现代人诗意生活的启示,依然意味深长。不过,很多人了解的24节气的各种风俗和讲究,基本是以中原地区的风俗为标准的。四川地区又有什么不同的讲究呢?
  让我们从一篇农谚里,通过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的解读,来了解老成都二十四节气的一些龙门阵。
 

  成都二十四节气农谚

  立春晴一日,农夫耕田不用力;

  惊蛰闻雷米如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要明,谷雨要淋;立夏无雨,犁耙高挂起;

  小满三天见麦黄;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不热,冬至不冷;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处暑若逢天下雨,就是结果也难留;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霜降无霜,来年饥荒,霜降有霜,谷子满仓;

  立冬起大雾,冬水点萝卜;小雪大雪,烧火不歇,小寒大寒,收拾过年

  ………………

  读完这短短数行的成都二十四节气农谚,是不是感觉一幅鲜活的蜀国风情跃然纸上?

  何为“二十四节气”?

  按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的说法,简言之,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四立、二分、二至”体现的是季节(时令),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的是物候现象,而余下的节气则反映了气候变化。节气之中,人们还能够辨别气候的渐变次序。例如,从小暑、大暑到处暑,再到小寒、大寒,可以清楚地感知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节气中的“小满”“芒种”暗示着,“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正因为二十四节气科学地预测了气温、季节的变化,以及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规律,农民将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预判来年的收成。

  因此,民间总结了许多节气谚语,比如“立夏小满正栽秧”“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些农时谚语至今仍广为流传。

  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气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在诗人笔下,节气也往往成为重要的创作题材。雨水时分,杜甫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前后,杜牧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芒种时分,陆游写下“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在生产实践中,人们还逐渐总结出不同节气的养生之道。

  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应为“人类非遗”----CFN小编注)再添“中国符号”。兴奋之余,细度“二十四节气”中相关的气候、风俗及文化,“二十四节气”最早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大都以我国北方地区为基准,与身处西南的成都民风民情有着不小的区别。从古到今,专属于成都人的“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独特的习俗活动,又有哪些有趣的传统庆贺方式?著名民俗学家刘孝昌向记者展开了一卷成都的“二十四节气”风物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6-12-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国画图册》惊艳亮相埃塞俄比亚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时间留下脚印 人间四季轮回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