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 绘)
这世界上最无情的,应该是岁月吧,不管你怎么想留住它、抓住它,它总能公然从指缝间溜走。时节的匆匆更替,似乎从未与人详细算计,不经意间,节令已经到达冬至。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冬至在我国古代被当做一个较大的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的习俗。
【物候】
冬至之时,阴气达到极致,随即阴阳转化,阳气开始慢慢复苏,“冬至一阳生”,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屈阳伸的生物,冬至时阳气虽已开始萌动,但阴气仍然控制大局,土中的蚯蚓感阴气大盛而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古人认为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麋因角朝后生,所以为阴,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一丝温热。
【民俗】
捏冻耳朵:相传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湖南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适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被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故形成“捏冻耳朵”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冬至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渔民则在清晨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尾丸”:福建泉州素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先祖,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禁忌】
湖南一带冬至忌无雨。俗谚说:“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意思是指来年天将大旱。
浙江杭州冬至日忌扫地,一般在前一晚清扫屋内外地面,称为“扫隔年地”。浙江绍兴冬至日忌骂人、吵架、说不吉利的话。
【赏鉴】
冬至
杜甫(唐)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渔家傲·冬至
冯时行(宋)
云覆衡茅霜雪后,风吹江面青罗皱。镜里功名愁里瘦,闲袖手,去年长至今年又。
梅逼玉肌春欲透,小槽新压冰澌溜。好把升沉分付酒,光阴骤,须臾又绿章台柳。
【养生】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后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即“冬至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也就是说,冬至前后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但是,并非随意乱补就能达到效果,冬季进补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忌慕名进补: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因为鸡汤中这一特有的营养成分和刺激作用,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肾功能不全者就不宜喝鸡汤。
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会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发胖,另外,药补也不是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如心整理)
(原载于 《中国文化报》 2015年12月18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