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卓 绘
后天(4月5日)便是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太过脍炙人口,以至于其描绘的画面几乎成了清明的“标准配置”:纷纷细雨、悲伤行人、借酒消愁、牧童骑牛。
的确,清明是一个祭奠亡灵和思念亲人的日子。文人墨客赋予了清明太多的哀伤,加之清明这天的天气似乎总是很应景,十之八九如杜诗描述的一般雨雾迷蒙、烟雨凄迷,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忘记了清明美好的本意——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而得名。
在古代,清明是一个欢乐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提着冷食来到郊外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野餐。更有文人骚客,带上酒具,寻一山清水秀之处,三五成群临水而坐,曲水流觞,吟诗作赋,让人好不羡慕。
几多伤悲,几多欢乐,都是同一个清明。有时候想,古人何以如此“分裂”?其实,只要读懂了农耕文明时期先人们的人生态度,疑问自然消失。古人追求的人生修养最高境界是乐天知命,而这种修养是建立在自然和谐基础之上的,于是乎“天人合一、随遇而安”就成了他们的人生态度。该祭奠时祭奠,这是人生的责任和情感的寄托;该游乐时游乐,这是自然的赐予和生命的需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犒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物候】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花信】
风有信,似有德行,于是在我们的传统中,把“信风”又称为“德风”,反映了我们民族传统中“万物有灵、以德为上”的观念。清明时节,桐花、麦花、柳花依次开放。只有在恰当时节问候这些盛放的花朵,才能不辜负大自然的一番美意。
【民俗】
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变成清明扫墓了。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踏青:又称探春、寻春、郊游。四月的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因此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禁忌】
旧时民间一般不动灶火、忌吃热食,否则要遭神罚。俗谚云:“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另外,最好不要在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探视亲朋好友不吉利。同上理,结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开选择清明节时结婚。
【赏鉴】
寒食城东即事
王 维(唐)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唐)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养生】
清明重养气: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予以避免。“阳气”升发是指脾胃的运动收缩,因而人在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时令蔬菜。另外,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
悲伤莫过度:清明节是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同时也利于身心健康。但凡事不能过度,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很严重,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高发期,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多喝菊花茶:清明前后,不妨喝一些菊花茶。中医认为,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但喝多了也会伤肝,因此要适量饮用。
(本文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4月3日第8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