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二十四节气

首页民俗学专题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惊蛰
——大地欣欣向荣的开始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3-07 | 点击数:2229
 

  

黄  卓    绘

       今日惊蛰。

  惊蛰,原本称作“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名。一字之差,意象却大相径庭。“启”,意思是“打开、开始”,幕开启,演出就要开始了,显得消极、被动,顶多是按部就班、四平八稳;而“惊”,层次就要丰富得多了,阴沉沉的天空,突然一声惊雷,震动了沉睡在幽暗地下的万物生灵,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既感到紧张、害怕,又充满兴奋、渴望,然后不约而同地回过神来,发足狂奔,向着天边撕开乌云照进大地的那一丝光亮、向着太阳狂奔。一个字的变化,让这个节气有了“推进”和“改革”的色彩,让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不知这是历史的歪打正着还是官府的有意为之?

  【物候】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时节,春雷响动,气温迅猛回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了。惊蛰时,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地区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春燕飞来,处处鸟语花香。

  【花信】

  在风与花的相约中,桃花的出场最为隆重,伴随着惊蛰的雷声桃花绽放,为它伴舞的是棣棠和蔷薇。古人有诗盛赞:“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民俗】

  祭白虎: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一年之内,常遭小人劫,前程受阻,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并不是白色的老虎,而是用黄色的纸糊的老虎,上面画满了黑色的斑纹,口角画有獠牙。拜祭时,先用肥猪血喂它,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接着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其满嘴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吃梨:人们平时忌讳分梨吃,即把梨切成几瓣分给几个人吃。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在不少节日忌讳吃梨,比如中秋节、除夕晚上是不摆梨的,忌讳“离”字。不过,惊蛰节气要吃梨。因“梨”和“离”谐音,寓意跟害虫分离,也寓意在气候多变的春日,让疾病离身体远一点。惊蛰吃梨还有“离家创业”“努力荣祖”之意。

  【禁忌】

  江苏一带忌讳惊蛰之日前响雷。民间认为惊蛰是开始雷鸣的时节。惊蛰日和惊蛰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主年景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惊蛰之前打雷,则是大忌。有民谣云:“未蛰先蛰,人吃狗食。”也就是说如果在惊蛰之日前听到雷鸣,预兆这年是凶年,收成不好。

  【赏鉴】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养生】

  早睡早起:春天一切以养肝为要务,一切的问题都因肝而起,因为肝主要管的是人体的造血功能。人躺下来血液回流肝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复。可见,养肝的关键是睡眠要够。中医的观点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气血流经肝、胆,这时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将会受到影响,体力无法恢复。

  按摩补气:惊蛰前后风大,邪气易侵入,可作一些简单的按摩以增强体质,补壮元气。在中医里,手是用来操劳的,所以,手心就是劳作之宫,故名劳宫穴,可以治疗由内病引起的外症;而脚心是人体最低的穴位,犹如泉水从地下涌出,故名涌泉穴,该穴位多治疗头胸之病,用于引热邪之气下行。而两穴相互摩擦感应,便是大补元气。具体做法:用右手心对准左脚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60次。然后,再换左手心对准右脚心旋转按摩也各60次。

  梳头通脉: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自然也要生发出来,有向上向外生发的特点。梳头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有着宣行瘀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人体有许多经络,有些经络直接汇集于头部,有的间接作用于头部,梳头有通畅血脉、驱散风寒的作用。

(本文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3月6日第8版)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学者专访:“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有何功能?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立冬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雷伟平]民俗叙事:岁时节令习俗中避瘟叙事及其价值研究·[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
·[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
·[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
·[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
·[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