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文学文本为出发点,主要进行民俗生活的历史考察
三十年的文艺民俗学交叉研究史中,以文学文本为考察对象,进行民俗事项、民俗生活的追溯还原或归纳分析民俗意象的研究,这类研究着重于在文学作品内梳理相关的民俗事象,如从古典文学作品来勾稽传统饮食、服饰、起居、娱乐等民俗资料,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民俗资料文献的探原满足文本解读、阅读的知识需求、获取传统文化信息为目的。此类研究的论著数量极众,以下例举一些具有典范意义代表性论著。
萧兵在《万舞的民俗研究:兼释〈诗经〉〈楚辞〉有关疑义》谈及研究目的为:“揭示万舞的文化内涵及其展延,有助于解释古代神话传说民俗以及古典文学作品(例如《诗经》《楚辞》)里的某些疑难问题”。陈文新在其与汪玢玲教授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总序中提到,因“我们对‘一般古典文学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考察甚少”、“古典文学的研究很少自觉借鉴民俗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并出现若干阐释偏差”,故《丛书》的编撰旨在从“上述两个较为薄弱的方面推进文艺民俗学研究”,具体研究措施即为借助民俗学的理论方法“致力于揭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
赵山林《戏曲活动与戏曲民俗的生动记录:皖籍作家竹枝词研究之一》从戏曲学术史角度入手,审视元明到民国初年皖籍作家竹枝词,勾稽文本中的戏曲活动与民俗的资料,着眼于地方性戏曲文献的挖掘。
周裕锴《作为忌日的“生辰”:一个独特词汇中蕴藏的佛教理念与民俗信仰》则通过对禅僧惠洪文集《石门文字禅》中“生辰”一词的民俗考察,发现“生辰”作为“忌日”的语义功能,认为“中国民间习俗中有强烈的语言文字崇拜倾向,所谓‘诗谶’的说法,实际上是相信语言文字能预兆并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诗谶’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谶’或‘字谶’”。同时周教授也由此论及惠洪对诗歌创作禁忌的批评。
(四)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运用的文艺民俗学及其理论术语
陈勤建教授八十年代提出文艺民俗学理论至今,其文艺民俗学理论体系已有雏形。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在其问世后的二十多年内成为文艺研究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分支,具体表现在:一、文艺民俗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相关论著有:郑土有《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毛巧晖《涵化与归化:论延安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李小玲《胡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戴岚《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等。二、作为批评方法的文艺民俗学理论体系下的几种术语。陈勤建教授文艺民俗学建构中提出的几种理论术语,即“民俗生活相”、“民俗意象类型”、“民俗纠葛”(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等,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和应用。1992年夏一鸣评价陈勤建教授《文艺民俗学导论》说:“就文艺的发生论、创作论、发展论及价值论等方方面面,作者始终以民俗一以贯之,作出了自己独立无移的价值重估,提出了民俗生活相理论,民俗意象原型理论等等”。仅检索中国知网CNKI所录近三十年文献,以上述三种理论为文学批评方法的论文有两百多篇。代表性论文有:李玲珑教授《论元剧民俗纠葛对构建戏剧冲突的作用》、《论元代爱情剧中的民俗生活相》两篇;赵云芳《“绛珠仙草还泪”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龙女报恩”》。
四、文艺民俗学交叉研究的不足
(一)学术操作层面上看,从文学作品入手梳理社会民俗比较容易上手,但一旦这类易滑为浅层次、社会反映论式的研究成为时尚时,这种研究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使文学文本变成了社会风俗史料库的文献文本。需要强调的是:进入文艺作品的民俗,与生活中的民俗是有区别的。那是为了文艺形象塑造或情节发展等文艺的需要,化俗为文,此俗非原俗,是艺术加工之俗。如《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远古民俗和神话的元素,但不是元民俗。又如莫言《檀香刑》凄凉的“猫腔”,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现改为“茂腔”,都不是原貌,其原型实际是古齐国经过2500余年流传的哭腔。
(二)从学科层面上看,这种交叉研究成果数量上多,从学术成果的数量上来看其实质是近些年大量浅层次、重复研究过多所致,不是相应的高质量,这个现象黄霖、周兴陆在《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有所表述,即古代文学与民俗学交叉研究相比较于其他研究方法并未取得相应的成就。
(三)文艺民俗批评理论维度等需深入拓展。文艺理论视野的《文艺民俗学导论》,从它的发生、文艺人学观的民俗建构、文艺民俗化的审美价值等方面阐述了文艺民俗学学科基本性质,又从文艺的起源、文学创作等方面揭示了文艺民俗批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有学科的原理性质。文艺民俗学与文艺民俗批评的关系正如文学批评原理与文学批评的方法的区别一样,文学批评有其基本的规律。具体的研究方法则是在学科原理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研究对象衍生出来的。作为文艺民俗学的研究者应做的是在文艺民俗学的原理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当前的学术对话中,在对话中逐渐构筑文艺民俗批评的多种研究方法。
三十年来,民俗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我们学界要进一步反思、扬弃,发扬光大,争取更大成果。
(原文载于:《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第85-91页,文献和注释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刘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