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除了赏月、拜月外,还有一些其他习俗。
中秋节的饮食,以月饼为主。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月饼状如嚼月。相传,这种月饼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太师饼”。芝麻、胡桃进入中国后,这些香喷喷的果仁自然成为了制作月饼的辅料,所以,这时的月饼应该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或是古人说的“胡饼”。到了唐代,皇帝为犒赏大臣和将士,将胡饼作为犒赏的礼物送给臣将,当时的胡饼是用模子做出来的,上面会有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饼中又添加了各种各样的辅料,并成为了今天的月饼。
还有一种说法,说月饼最初只是一种祭品,专门用来祭祀月神,因为它圆圆的形状更像月亮,月饼也因为形状而具有了团圆的含义。
中秋节的另一习俗是一家人团聚一处分食月饼。中秋节的月饼讲究的是一家人同吃一块月饼,以此象征家族的团圆。早年间,家家户户的月饼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这个过程也包含有团圆的意思。月饼的商品化在明代就已出现,当时就有制作月饼的店铺专门贩卖月饼,大户人家的购买方式是准备好材料专门请师傅订做,普通人家的购买方式是直接到店铺选购。当然,月饼的品种也很多,北方、南方的月饼就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较而言,北方的月饼较硬,而南方的月饼则相对酥软。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南北方月饼虽然渐渐趋同,但南北月饼的主要特色仍未有根本改变。
除丰富的节日饮食外,中秋节在传承中华民族浓重的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在促进家庭团结与家族和谐等方面,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也正是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得到不断强化。可以说,中秋佳节所赋予给我们的团圆意识,在增强中华民族家族认同,民族认同,进而增强整个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源。
中秋习俗文化
人类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很早便产生了。据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日神朝迎夕送的仪式。至周,改为定期祭祀。即《周礼》所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固定祭。这种原始的祭日祭月习俗发展到汉代,便出现了二月二祭太阳、七月七日祭月亮的民俗活动,由祭祀演化为节日习俗的痕迹相当明显,反映了人类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之情。
中秋节,是一种皇帝祭月、文人赏月、民众拜月的古老的民俗活动,发展至今,中秋节的习俗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一到中秋节,人们就会不禁想起“金秋桂子,十里河香”的诗句。农历八月十五桂花开,它不仅可以用来做佐料,让食物芳香四溢;还可以酿酒,让美酒十里飘香。桂树是月亮的象征物,在古人看来,我们看到的月亮之上的那一团黑影,便是桂树。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它不过就是月球表面地势低洼的地方。每到中秋赏月时,人们就会想到月亮上那棵桂树有桂花落下,香气远飘四方。
在古老的传说中,桂树下还住着嫦娥和她的玉兔。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亲切、善良的动物。兔子与月亮发生联系,最早出现在屈原作品中。如他的《天问》就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追问。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怀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这里所说的“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追问?因为月亮在月初时是月牙,到月中时变成圆形,月末又瘪了下去。这种现象既像女人怀孕,又像一个人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它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因此,月亮成了生殖与长寿的象征。而青蛙,是一种肚子较大的时候像圆月、生殖能力强的动物,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一种象征长寿的动物,于是,青蛙,就和月亮在某种意义上联系了起来,并把它说成是月亮的化身。嫦娥升到天上后,脱身一跃化为蟾蜍,人与动物互变是神话中常见的情节,所以,蟾蜍与嫦娥互为变身,存在于月亮上,后来才出现了玉兔。随着玉兔的出现,人们对青蛙的崇拜就比较淡化了,但又觉得蟾蜍相貌丑陋,于是玉兔就代替了它。因此,每到中秋,人们就把桂树、玉兔、蟾蜍当成是中秋节美好的象征。
月宫,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是一个富有诗意且令人向往的地方,里面有美貌非凡的嫦娥,有芳香四溢的丹桂,有活泼可爱的玉兔,总之,它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极其的冷清。在上古神话中,嫦娥因偷食后羿取自西王母处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宫之中。相传,嫦娥是因偷吃仙药被处罚至广寒宫的,因而寂寞、冷清是对她的惩罚。这和人间的团圆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了唐代,传说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这件事惹怒了炎帝,吴刚被发配到月亮上,负责砍伐不死之树。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受到的也是惩罚。“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桂”两则神话所体现的既是中国古人的伦理思想,也体现了古人的阴阳理论。
在中秋这样一个节日里,一提到月亮,总会伴随着很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尽管都围绕着月亮,但主题并不完全相同。北京人过中秋讲究用“月亮码儿”,用“兔儿爷”。据老人回忆,每年八月初十后,老北京的街头便开始有人贩卖木版印刷的“月亮码儿”和“兔儿爷”。神码儿画的尽管都是月亮,图像却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似乎非常统一,无论是什么“月亮码儿”,都必带玉兔捣药的图形,很明显,这些图案与嫦娥奔月有关。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是兔儿爷摊子。“兔儿爷”是老北京的称呼。兔儿爷人形兔脸,将军打扮。左手抱臼,右手拿杵,背插令旗,坐狮骑虎,好不威风。祭月的供品通常是月饼及各色水果,唯独不供梨。供品上面还要插上鸡冠花和带枝毛豆。鸡冠花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毛豆是玉兔的最爱。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兔子一生中最“威武”的一天。这一天它既可以骑在百兽之王黄老虎的身上,也可以骑在百兽之王黑老虎的身上,还可以骑在麒麟大象的身上,民间如此安排,意在表达万象更新、太平有象的吉祥含义。
而在南方,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人们要耍“香火龙”。湖南汝城的香火龙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用竹片做成的一个长二三十米甚至三四十米的竹龙,上面先绑稻草,然后在稻草上插香,据说一条竹龙需要插上万根香。夜幕降临后,首先由一名最尊贵的客人把龙头顶上的那炷香用火把点燃,之后人们一拥而上把所有的香点燃,然后举龙绕境游行。这个仪式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非常流行,也非常普遍。为什么南方地区会流行这一习俗呢?相传,在宋朝,南方连年征战,又逢水灾,民不聊生,乡民便会用扎草龙烧掉以求战乱水患。于是,便有了举“香火龙”绕境游行的习俗,并历经千年流传了下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