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朝克:“赏月吃饼”是厚重的文化符号
  作者:记者 梅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7 | 点击数:3763
 

  每年中秋节,“明月”、“思乡”、“月饼”这些关键词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情愫,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月饼为何与中秋节有关,经历了哪些变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语言学家、民俗专家朝克解读“赏月吃饼”的文化符号。

朝克

  北方周末报: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朝代,表达了何种寓意?

  朝克: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记载,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出现了糕饼铺。到了晚清,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了起来,而且工艺越来越讲究。如今月饼形成了几十种派系,制作经验也日益丰富。中秋吃月饼和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北方周末报:为何中秋节要吃月饼、送月饼?

  朝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活动,一直到唐代,才成为固定的民间风俗。吃月饼最早与中秋节无关,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月饼出现最早是南宋时,与中秋节毫无关系。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北京城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

  北方周末报:月饼与“人月两圆”有何种意境?

  朝克:从历史上看,月饼是作为祭品出现的,表达的是人对月神的敬意,也是一种文化消费。之后,月饼成为一种不依赖祭祀的节令食品,是在亲友团聚的饭桌上吃的一种食物,这时月饼象征的是团圆。由中秋月饼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可以将月饼概括为两点:首先是一种节日象征符号、感情寄托物、文化消费品;其次是一种美食。八月是收获的季节,所以,中秋节除了供奉“月亮神”、人们互相馈赠礼物,月饼成了大家相互交流、联系情感的吉祥食品。但随着商业的包装,人们更多地注重月饼的包装,使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月饼变了味。

  北方周末报:为何近几年,每逢中秋节前,月饼销售出现了火热的现象?

  朝克:每到中秋,人们都不由自主地进入“买月饼、送月饼”的潮流,中秋节吃月饼正是这样一种民俗模式。尽管近年来月饼不大适合消费者胃口,但是月饼销售量仍然很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中秋节文化消费需求逐年增强。

  北方周末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吃月饼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这意味着月饼未来会消亡吗?

  朝克:这也是对民俗规律的尊重,民俗并不是静止不动的东西,而是不断演进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调整的。正如已故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民俗是一种适应性文化”。传统的月饼大多是高糖、高脂肪、高热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观念有一定冲突,但月饼象征着圆月和团圆,它履行着中秋的职能。至于工艺如何改进,口味如何更新,都无碍于月饼习俗的传承,更不会短时期内出现消亡。

  北方周末报:过度包装的“月饼经济”会让传统文化变味吗?

  朝克:月饼首先是一种文化符号,中秋节吃月饼已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传统,其次才是一种美食,中秋吃月饼,应该吃出“文化味”和“人情味”。每一个节日,都是民族文化长期沉淀的结果,月饼不仅承载着中秋节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浓的人情味道,更传承着古老和淳朴的中国文化。但随着时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和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遗憾的是,如今的中秋节,月饼的商业外延被无限放大,月饼成了人们送礼的工具。中秋节原有的文化味、人情味,被浓浓的商业气息冲淡了。在物质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只有让中秋节回归本真,让月饼不再“变味”,才能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和活力。

  北方周末报:与传统习俗相比,“月饼”应赋予哪些内涵?

  朝克:循环往复的民俗模式是一种约束公众的行为规范,也是将公众连结为一个文化群体的纽带,是我们相互认同的重要元素。它使公众有一种文化归属感,使人们精神不会失去某种依托。月饼包装过于豪华,以至于主要靠包装提高月饼价格,这显然是变味了,与真正的传统文化相违背,月饼应该赋予更多文化内涵,提升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原文刊于《北方周末报》2016年09月14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
下一条: ·[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