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巫其祥]兔与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巫其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5 | 点击数:6837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个人从他落生的时候起,就和“兔”有了关连。不但是卯年出生的孩子属相是兔,就是一般年份出生的孩子,也往往要戴兔帽、穿兔儿鞋,玩“兔儿爷”玩具和兔灯,吃兔形的饼干和花馍。

  因为小兔子温顺可爱,兔的形象图案还会缝制在儿童的衣裤上,成为美丽的装饰,给孩子增添了一份特有的天真活泼的动感和雅气。

  陕南有的地方,在出嫁的女儿生孩子前,娘家母亲或嫂子要给未出生的孩子做兔儿帽、兔儿鞋、兔儿枕,预祝吉祥。现在,还有很多人用兔形的玉佩作为吉祥物,尤其是属兔的孩子,常常戴在胸前,企盼吉祥。甚至成人,在本命年也佩带玉兔,以企求吉祥长寿。

  我国北方农村,在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做一些动物形状的馍,其中就有兔馍。而晋南的有些地方,更有母亲为出嫁的女儿做兔形和鱼形的馍,供女儿在洞房里食用。这是因为兔和鱼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而且它们又都是“高产”动物,取其象形给刚出嫁的女儿吃。图个吉利,预示女儿将来夫妻和顺,子孙绵延。有的地方做一些兔形的点心,如有一种叫“澄面玉兔”的点心,就是用澄面包了虾仁、猪肉等,还用赤豆或黑芝麻做成眼睛,有长长的耳朵和短短的尾巴,上餐桌时,还在碟子底部衬上碧绿的青菜叶,看上去像一只只小白兔在绿草丛中游玩嬉戏,娇态可掬,栩栩如生,真可谓是色、香、味、形俱全,令人不忍下箸。

  在我国民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怀孕的妇女不能吃兔肉的习俗,这是因为兔子的嘴是豁的,因此认为吃了兔肉,生下来的孩子就是豁嘴,而且豁嘴这种病态生理现象的又一种名称就是“兔唇”。其实造成这种生理缺陷的原因是遗传基因的关系,与吃不吃兔肉是没有关系的。

  在我国民间,人们不仅将神化了的玉兔送进月宫,让它常年陪伴嫦娥在空中笑眯眯地望着人间,而且还把“白兔”、“赤兔”的出现看作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标志。

  传说兔是玉衡星所变,为长寿之物。葛洪在《抱朴子》中称“兔寿千岁、五百岁其色白”。后来的《宋书·符瑞志》就有了“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的记载。兔为长寿吉祥物,还在于有月中玉兔的传说。汉代已有“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的诗句,可兔子是何时跑到月宫里去的呢?民间是这样传说的,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便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被天帝谪贬到月宫中去以后,其妻内心负疚,便叫最小的两个孩子飞奔月中,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这两个孩子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月中的蟾蜍、白兔就是他俩变成的。

  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龟为长寿之星;兔是充满活力的青春象征。与其它瑞兽一样,兔的到来预示着“王者盛德”。而兔的机智、灵活,又被民间取作善守财的形象。同时民间有梦蛇兆财之说,蛇据传长于敛财,再配上兔,故有“蛇盘兔,必定富”的俗信。

  过去,在民间还有八月十五拜“兔儿爷”的习俗,兔子又被当成神物来崇拜。据《北京岁月志》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

  兔子的形象自古就被纳入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图案之中。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有许多兔的形象。古代的壁画中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兔的形象。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一月中玉兔成了妖精的故事,它将捣药的杵作为武器,曾阻挡过唐僧陈玄奘等一行数人去西天取经。这“玉兔”的传说在吴承恩手里,变得更为离奇,也更加精彩,更富有文学特色。

  (原载于《光明网》 2011年1月24日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黄涛 王心愿]中秋月饼考
下一条: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
   相关链接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济南泥塑兔子王:希望将手艺传承下去
·月饼模子·[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
·[萧放]中秋节的时代价值·[黄永林 孙佳]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秦宗财 房凯]浙皖地区中秋舞香龙节俗的历史与现状·[雷伟平]空间的体验消费:“中秋节”节日经济价值的实现研究
·[张多]他乡的中秋:全球化时代的中秋与个体·面对当空皓月,远在他乡你会否怦然心动?
·两岸专家论道 全方位解读中秋文化·台湾学者赞赏大陆列中秋为法定假日:有助传承
·黄涛:《中秋》(三联“节日中国”丛书)·[黄涛 王心愿]中秋月饼考
·传统节日文化回归本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刘魁立:古往今来话中秋[视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