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勤建]当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及重构
——以上海龙华庙会及宁波梁祝庙会等为研究对象
  作者:陈勤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3 | 点击数:6750
 

  3.游艺娱乐。龙华庙会的娱乐项目是当地传统娱乐项目和娱神仪式的混合产物。这些娱乐项目都是从当地传统娱乐发展而来的,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且是娱神仪式的变体。庙会期间曾经存在的娱乐包括赏桃花、看花鼓戏和皮影戏、观龙华塔、舞龙舞狮、魔术表演、踩高跷等,这些也是龙华庙会较为重要的内容。这与我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传统习俗相关,直到解放初,庙会期间,还存在着“会男女”(即相亲)的习俗。此外,庙会期间,龙华寺周围的茶楼、饭馆都是亲友相聚的场所,一些文人仕宦,尤其喜欢到此聚会,诗酒唱和。龙华港两旁曾遍布茶馆、酒肆,喝老酒和听小调是许多人聚会时热衷的两件美事。

  4.烧香祭神。龙华寺相传是弥勒佛的道场,寺名也与弥勒成佛前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举行集会的佛教典故有关,而龙华庙会最初就是对弥勒的祭祀活动。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弥勒的化身布袋和尚的涅槃日,而作为弥勒道场的龙华寺在这一天就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法会,做众姓水陆道场。在庙会期间,礼佛者所提供的各种净素食品几乎堆积如山,上香完毕,这些供品就留在佛龛上。后来,礼佛者在上香完毕后一般都将供品带回,或自享或分送亲朋,民间认为吃了这些沾染了佛气的供品,可以消灾祛病。

  5.轶事传闻。在庙会的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众多的传说故事、诗词、谚语等。与庙会相关的诗词集中在明清两代产生,这与彼时庙会规模大、影响广的事实相关。诗词主要反映庙会的盛况及其深广的影响。如清代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就描写了龙华庙会期间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帆船白浪冲。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龙华庙会和相关传说均体现了传统海派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多样性、多元性特征明显。龙华庙会相关传说所反映的民俗观念、民间生活场景、民间智慧、民间生产工艺和民间道德等内容,是研究上海都市民众世界观、生活状态和民俗民风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价值。相关民间传说曾经是民间生产、生活和道德教育的主要教材,在今天仍然在民间发挥着一定的教育作用。在当前庙会非遗的保护传承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场域与庙宇的关系。

  (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场域与庙宇的关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在现实保护与传承活动中,其中心不仅在“会”,也在“庙”,不能随意隔断庙会与庙宇既有的空间布局与联系。一般而言,庙会都是紧紧依附在特定庙宇外的周边进行活动的,经过一定的历史积淀,已形成了一个大致固定的场域。然而,在当今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的保护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把庙会当作可以随意变更场所展演的文化节目,移到无庙可据的其他地方。一个国家级文物的庙宇旁,传统的庙会活动场域几乎被新建的商贸区和商品房所淹没,而同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被转移到数里外开发商正在紧锣密鼓招商引资的滨江大道。在传统的庙会期间,有庙者无会,有会者无庙。名义上,政府还是在支持庙会保护,骨子里却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单纯经济主义作祟。

  庙会活动的场域,不仅是自然地理的空间,更是相对固定的文化地理空间,它是不可随意人为变更的。何况,历代庙会的民众潜藏着独特的俗信观念。例如,俗信观念认为:正南方向的房屋,火太旺,除了皇家宫殿,就是庙堂,民居是不能有如此方向的。民居与庙、与其他周边,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是不吉利的。可是,现在有些开发商利令智昏,不顾一切地压缩庙宇空间,建造商贸民居,违反了尚有传承的民众的心意,结果当然不好,这便是上海玉佛寺周边民居所处的尴尬境地。

  庙会场域与庙宇是一个非物质与物质相互彰显、唇齿相依的整体,其外在形式上呈现为一种集市,但其文化精神还是因与庙宇相关的信仰而起。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而言,失去了庙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时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因意识形态及社会环境的制约或影响,一些庙会非遗项目在现实恢复与保护中存在认知困惑。如上海城隍庙欲取消庙会的名称,理由是庙会中出巡这一环节没法恢复,出巡内容属于迷信,不合时代;庙会地摊上的商品落伍,而且都是超市有的商品等等。各地庙会都有类似的困惑。在当代语境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必须既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前提下实现,又因社会发展,需要相关工作在顺变思路上进行,庙会文化空间重构时需要有新思路也是必然趋向。我们仍以上海龙华庙会为例进行探讨。

  龙华寺于赵宋时期便初具雏形,至明代深受皇室垂青,名声日盛,甚而跻身“天台宗十刹”。一个位于繁忙江南水网之上的佛教圣地,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明代占据了江南水路商路之要冲,南来北往的商旅与前来进香礼佛的民众自然日益众多,龙华庙会也就因此真正兴盛起来,发展至清代达到全盛期。龙华庙会是包含了香市、游春、庙市等民众活动的综合性庙会,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的涅槃日,人们便自发地来此进香礼佛、观赏桃花(后来更为了配合赏桃花,将庙会正日延至农历三月十五)、采购物资,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解放前)。

  数据显示,新中国以来70年中,各个时期龙华庙会活动因时代因素影响,其构成屡有变动。1953年,政府首次参与组织龙华庙会,并将其易名为“龙华物资交流会”。自此,龙华庙会便成为在政府领导下的有组织有秩序的文化经济活动,物贸交易功能更加突出。“文革”期间中断的交流会于1980年得到恢复,1985年,“交流会”复名“庙会”。1987年,庙会升格为市级,称为“上海市龙华庙会”,由此,龙华庙会这个农耕社会的产物历经数百年的起落兴衰,获得了在当代社会新生的契机。当然,名称的回归并不意味着庙会生命力也同时重振。当唐宋以降传统农业社会的背景一去不复返后,龙华庙会也就脱离了其最初萌芽、成长、辉煌的土壤。作为农耕时代产物的庙会如何在工业时代的今天生存,是当下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
下一条: ·[汪丹]分担与参与:白马藏族民俗医疗实践的文化逻辑
   相关链接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沈福裕]晏公庙会的文化经营·[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
·[乐晶 张诗语]“遗产化”进程下寺观庙会景观生产者的关系实践*·[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