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毕雪飞]七夕在日本
  作者:毕雪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1 | 点击数:2736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也有过七夕节的传统。据文献记载,我国的七夕传统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之后,迅速波及日本的文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日本虽然自明治维新开始“脱亚入欧”,但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注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七夕乞巧的活动在日本一直绵延至今,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七夕及其传说大概在7世纪以前即已传入日本。据日本现存最早的历史和文学著作《古事记》中“天上织女颈下的玉串儿”的词句可以推定,当时七夕信仰及其传说已传入日本。从成书于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末期的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中也记录了大量的七夕和歌,可以推算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在白凤时代(公元645年—710年)已传入日本,到了奈良时代中期宫廷内贵族文人以雅宴的形式吟诗作歌、举行乞巧活动已蔚然成风。

  日本称七夕乞巧仪式为“乞巧奠”。到了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乞巧奠作为重要的年中节庆活动基本因袭了奈良以来的仪式和做法,并仅在宫廷内部举行。在平安时代的法典《延喜式》中就记载了乞巧的仪式,从中可见宫中的七夕乞巧活动以祈祷织部司中织女们技艺精湛为主。

  至平安时代中期,日本文化受唐朝文化影响颇深,因此,乞巧奠也较多地结合了唐朝供奉香花、以五色丝穿七孔针、观看二星聚会、在庭院做文章等祈愿的仪式内容。平安中期的仪式书《江家次第》第八卷中“七日乞巧奠事”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举行乞巧仪式的盛况。宴会上,(天皇)命乐人奏乐,并命文人作文赋诗,时有赏赐,通宵达旦。

  从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宫廷之中,每到七夕命文人作诗成了恒例,由此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汉诗和和歌。赋诗的恒例后逐渐发展为面向夜空的星星祈求作和歌的仪式,平安时代后期的贵族歌人藤原俊成将朗诵和歌作为家业继承下来,每到七夕都面向星星作和歌。藤原家族的后代,今日的冷泉家,不仅严格地沿袭着古代宫廷贵族悬挂五色绢丝等乞巧仪式,而且将七夕作和歌作为乞巧奠的主要仪式传承着,他们面向星星祭坛,朗诵自己作的和歌。

  从12世纪末至16世纪末,日本的七夕活动中增添了插花的内容,这是由原来的供奉香花习俗而来。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宫廷的七夕节俗活动逐渐向武家社会(武士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社会)渗透的时期。七夕这一天会举行“七游”活动,公家、武家、僧侣等聚集在一起,将七面镜子分别放进七个盛有水的盆子里,以映射星星的影子;玩与“七”关联的各种游戏,如七百首诗歌、七调子管弦、七十韵连歌、七百球、七献酒等,这些游戏中的“七”字,明显受中国七夕节俗中物品都用“数字七”信仰的影响。

  至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随着“五节供”(将一年中农历正月七日人日、三月三日上巳节供、五月五日端午节供、七月七日七夕节供、九月九日重阳节供5天定为法定假日)的确立以及七夕节俗逐渐向庶民阶层的渗透,七夕乞巧仪式逐渐被民众熟知并流传,除了供奉瓜果、香花以外,还包括曝晒衣服和书卷,祈求才能福寿等,乞巧的领域也由裁缝、和歌到书法,逐步扩大。后来,人们又将七夕习俗及传说与竹饰相结合,由在竹竿上挂五色丝演变为在五色纸上写下和歌或自己的愿望挂于翠绿的竹枝上。到了第二天早晨,把装饰的竹枝和灯笼一起放到水中,让其顺水漂流,被称之为“七夕送”,也叫“七夕流”。这种仪式体现了七夕节俗与日本水边祓禊以及盂兰盆放灯习俗的结合,而且这种仪式也不只限于女性。

  到了明治六年(1873年)“五节供”被宣布废除。大多数地方将七夕放到公历7月7日举行,个别地方则放在8月7日举行。改历后,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七夕祭”,如秋田县汤泽的七夕绘灯笼祭、青森县弘前的眠流祭等,虽失去了原有的季节性特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改历至今,日本七夕节的节俗文化活动仍然得到了有效的延续和发展,人们仍然在节日里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体味七夕种种习俗所带来的乐趣,特别是将愿望写在五颜六色的纸上,再认真地挂在青青翠竹上,那种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在一个共同的时空里得以集体抒发。

  此前,笔者曾到神奈川县平塚市进行过“七夕祭”的调研。当地“七夕祭”的竹饰号称日本第一,悬挂的竹饰上不仅绘有牵牛织女的故事,还有其他的日本民间故事、西方民间故事等。商业街上的节日气氛十分浓厚,街道两旁设有彩纸、笔墨以及巨大的青竹,男女老少聚集在这里认真地写着自己的愿望,颇为壮观。在7月7日当天还会举行游街活动,来自学校的学生、机关团体的职员、自卫队的士兵等各类人群,都会参与游行活动,他们或跳着欢快的舞蹈,或庄严地演奏着鼓乐,享受着节日的快乐。而其中最不能错过的便是每年经过精挑细选由3位妙龄女孩扮演的“织女”游行车队,每到一处,她们都会引起观众的阵阵欢呼。据统计,平塚市每年从7月5日至8日4天的节日期间,累计参加活动的人数可达300多万。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08-05第7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仲富兰]“银汉秋横”说七夕
下一条: ·[张多]“我就是圣诞老人”:美国俄勒冈州的圣诞节与民众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