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跨境民族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跨境民族研究

壮族:越南有“贝侬” 交流渐深入
  作者:吴楚克 黄小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29 | 点击数:10974
 

  4.婚姻家庭方面。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以歌择偶。壮族婚姻缔结过程繁杂,主要有问名、合八字、定亲、结婚等程序。婚姻形式主要有不落夫家、招赘婚、寡妇再嫁等,过去还实行同姓不婚。在上述几种婚姻形式中,不落夫家婚占主导地位,即女性结婚后要在娘家住一段时间。期间,每逢农忙时节、节日、红白喜事,夫家便派人去接新娘,新娘在婆家居住几天后又返回娘家,直至怀孕生子才落夫家。越南的岱族、侬族在婚姻缔结过程要行“六礼”,如问名、纳吉、纳征等。与我国的壮族一样,越南的岱族、侬族也实行同姓不婚和不落夫家婚,也以小家庭为主。不同的是,在越南的岱族、侬族聚居地区,孩子少的家庭中还允许“一夫多妻”存在。

  5.娱乐方面。壮族出口成歌,以歌代言,通过山歌的形式表达情感。壮族称山歌为“比”、“欢”等。“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歌”表达了壮族人民对山歌的喜爱。山歌不仅是壮族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壮族青年男女的媒人。越南的岱族、侬族也喜爱唱山歌,他们把山歌称为“诗”或“伦”。每年阳春三月,广西边境的的龙州县、凭祥市都会组织中越山歌比赛,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一起放开歌喉,展示才华。龙州一带的壮族还有着边唱歌、边弹天琴的习俗。越南的岱族、侬族也擅长天琴表演,但是表演形式与我国的壮族略有不同:龙州壮族天琴表演以女子坐着弹唱为主,脚上摇铃;越南岱族、侬族的天琴表演通常由女子站着弹唱,同时有男女对歌和有男子伴舞。

  6.宗教方面。我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有着许多共同的信仰。例如,他们都喜欢弹着天琴唱天,便源自于他们对天的信仰;在过去水利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壮族、岱族、侬族主要靠天吃饭,因此对雷神、青蛙等产生了崇拜;花婆神也为他们共同信仰,壮族认为,人是否生育与花婆是否送花有关,白花代表男婴,红花代表女婴,岱族、侬族也认为,孩子由花婆神赐予,金花代表男孩,银花代表女孩,当人们没有生育时,要举行求花仪式。此外,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在信仰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壮族除了信仰原始宗教以外,受道教的影响较大;而岱族、侬族虽然也信仰道教,但受佛教的影响更加深刻。

  三、壮族与岱族、侬族的关系问题及走向

  1.问题方面,跨国务工和跨国婚姻的管理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国广西的壮族聚居地区以种植甘蔗为主,由于当地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糖厂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于是,当地人便通过朋友、亲戚关系,雇佣与自己语言相通的越南岱族、侬族前来务工。同时,越南的其他民族也跟随着岱族、侬族来到广西务工。不仅如此,其中一部分越南劳工借着来广西务工的机会,辗转到我国其他城市务工,或与我国人口通婚,形成跨国婚姻。此外,也存在壮族通过岱族、侬族的亲戚、朋友到越南务工或娶嫁的现象。跨国务工与跨国婚姻带来了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此类问题若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到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影响到中越两国关系发展。笔者认为,对于跨国务工问题“宜疏不宜堵”,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方式,例如,“谁雇佣、谁负责”,派出所、边防、村委备案,信息共享,村民签责任状,劳务结束后负责送劳工安全出境等。

  2.走向方面,双方的交流更加频繁,各自的国家意识也不断增强。尽管存在跨国劳工、跨国婚姻等问题,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广泛、深入。经济上,凭祥保税区的建成、中越自驾游项目的启动、中越跨境电商的合作等,使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文化上,由于习俗相近,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在医药文化、山歌文化、天琴文化、稻作文化、中越跨国合作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更加广泛。

  与此同时,由于中越南海争端等问题的存在,以及两国开展爱国教育的深入、对国家观念的强化,我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各自的国家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我国,壮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汉族、瑶族等民族文化,并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从古至今,壮族的爱国情感都很浓厚。尽管我国的壮族将同宗同源的越南岱族、侬族称为“贝侬”,即“兄弟姐妹”或者“亲戚”,但在他们心里,国家意识要大于民族意识。居住在中越边境上的壮族,家家户户悬挂中国国旗,表达着他们的爱国情感。而越南政府也通过民族优惠政策等方式,不断强化岱族、侬族的国家意识。
 

  【本文是北京市社科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项目号:15KDA007)成果,项目主持人:吴楚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5月2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京族:中越两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
下一条: ·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相关链接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李斯颖]壮族“麽咟宿”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及其文化辨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