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
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同宗同源,毗邻而居。在我国,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南部省份;在越南,岱族、侬族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平、谅山等地区。壮族在我国、岱族和侬族在越南,都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推动中越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历史与分布
1.我国壮族的历史与分布。我国壮族自称“布多”,意为土人,有“布扁”、“布侬”、“布衣”、“布曼”等多个支系。壮族由古代百越民族发展而来。早在周代,壮族先民就以“瓯邓”、“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载于古籍。秦汉以至隋唐,以“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名见称。宋代,壮族又被称为“僮”或“撞”。明代,又称壮族为“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查识别,壮族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10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在遵照本民族意愿的基础上,“僮族”改称“壮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总人口为1692.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27%。居住在广西的壮族达1444.85万人,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85.36%。在广西境内,壮族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来宾、河池、崇左、百色等地。云南有121.5万壮族居住,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市等地。此外,广东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的江华瑶族自治县、贵州的从江县等地也有壮族分布。随着全国人口流动日渐频繁,壮族目前已逐渐分布至全国各地。
2.越南岱族、侬族的历史与分布。在国外,壮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境内,称为岱族、侬族。越南岱族、侬族与广西壮族均由百越民族发展而来。公元4世纪,岱族先民从广东、广西一路南迁,直到越南北部,成为越南第一大少数民族。越南侬族原属我国广西壮族布侬支系,唐宋之后,由于饥荒、战争等原因,陆续迁入越南。越南侬族又分为多个支系:崇善侬,祖籍在广西崇善县(今崇左市);雷侬,祖籍在广西大新县下雷镇;万承侬,祖籍在广西万承州(今广西大新县龙门乡);州侬,祖籍在广西龙州县。越南侬族用支系名称来表达族群记忆,记录迁移历史。
由于越南的岱族、侬族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因此常被统称为岱侬族。越南政府区分岱族和侬族的标准是:岱族迁入历史较早,而侬族迁入较晚。根据2003年越南民委统计,岱族人口为159.77万人,侬族为91.44万人,主要聚居在中越交界的高平、宣光、谅山、北太、河江、老街等地的丘陵、平坝上,在越南其他省、市也均有分布。
二、文化异同
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均是稻作民族,赖“那”(意为“稻田”)而生,依“那”而存。受稻作生产方式的影响,他们的文化均具有深刻的“那”文化烙印。壮族与岱族、侬族虽然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但由于分别处在不同国家,各自受到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双方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1.服饰方面。壮族服饰以黑色或蓝色为主。壮族崇尚黑色,其主要原因有三:壮族长期在田间劳作,黑色衣服易于清洗,且具有防蚊功能;壮族认为黑色可以逢凶化吉,视其为吉祥颜色;壮族认为黑色能够体现壮族稳重、内敛、谦逊而不事张扬的性格。在越南,岱族、侬族也喜欢用蓝靛染成的蓝色或者黑色服饰,款式与我国广西的壮族相同。不同的是,我国的壮族一年四季戴头巾,而越南的岱族、侬族习惯戴斗笠。
2.饮食方面。壮族饮食清淡,以粥、米粉为主食。壮族最有特色的主食便是五色糯米饭。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便用枫叶、紫番藤、黄花草、红蓝汁浸泡优质糯米,合而蒸之,香气四溢。五种颜色既代表五谷也代表五行,五色糯米饭表达了壮族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越南岱族、侬族的饮食也很清淡,也以粥、米粉为主食,在“三月三”也食用五色糯米饭。不同的是,我国靠近汉族地区的壮族饮食习惯逐渐受到汉族的影响,口味偏咸偏辣;而越南的岱族、侬族受到越南京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吃饭或者吃米粉时喜欢滴上柠檬汁和鱼露等调料。
3.居所方面。壮族习惯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在壮族聚居的地区,干栏式建筑具有多种功能:一是防止野兽袭击。壮族大多居住山区,干栏建筑构造有助于预防野兽侵扰。二是预防疾病。壮族聚居的地区春冬季节潮湿寒冷,夏秋季节炎热多雨,人们容易患上风湿、瘴等疾病。干栏建筑通风、采光、照明功能良好,可以有效预防这类疾病;三是节省土地。壮族聚居的地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出于对耕地的保护,他们选择在地势平缓的山脚建干栏建筑。越南的岱族、侬族与我国的壮族在居住方式上相同。由于当地珍贵树种较多,他们对木材的使用也十分讲究,即通常选择在雨水少的冬天砍伐,由于木材经过浸泡防虫技术处理,所以他们所建的干栏建筑结实、耐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5月2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