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跨境民族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跨境民族研究

壮族:越南有“贝侬” 交流渐深入
  作者:吴楚克 黄小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29 | 点击数:10972
 

·跨界民族与周边关系·


  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同宗同源,毗邻而居。在我国,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南部省份;在越南,岱族、侬族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平、谅山等地区。壮族在我国、岱族和侬族在越南,都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推动中越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历史与分布

  1.我国壮族的历史与分布。我国壮族自称“布多”,意为土人,有“布扁”、“布侬”、“布衣”、“布曼”等多个支系。壮族由古代百越民族发展而来。早在周代,壮族先民就以“瓯邓”、“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载于古籍。秦汉以至隋唐,以“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名见称。宋代,壮族又被称为“僮”或“撞”。明代,又称壮族为“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查识别,壮族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10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在遵照本民族意愿的基础上,“僮族”改称“壮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总人口为1692.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27%。居住在广西的壮族达1444.85万人,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85.36%。在广西境内,壮族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来宾、河池、崇左、百色等地。云南有121.5万壮族居住,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市等地。此外,广东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的江华瑶族自治县、贵州的从江县等地也有壮族分布。随着全国人口流动日渐频繁,壮族目前已逐渐分布至全国各地。

  2.越南岱族、侬族的历史与分布。在国外,壮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境内,称为岱族、侬族。越南岱族、侬族与广西壮族均由百越民族发展而来。公元4世纪,岱族先民从广东、广西一路南迁,直到越南北部,成为越南第一大少数民族。越南侬族原属我国广西壮族布侬支系,唐宋之后,由于饥荒、战争等原因,陆续迁入越南。越南侬族又分为多个支系:崇善侬,祖籍在广西崇善县(今崇左市);雷侬,祖籍在广西大新县下雷镇;万承侬,祖籍在广西万承州(今广西大新县龙门乡);州侬,祖籍在广西龙州县。越南侬族用支系名称来表达族群记忆,记录迁移历史。

  由于越南的岱族、侬族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因此常被统称为岱侬族。越南政府区分岱族和侬族的标准是:岱族迁入历史较早,而侬族迁入较晚。根据2003年越南民委统计,岱族人口为159.77万人,侬族为91.44万人,主要聚居在中越交界的高平、宣光、谅山、北太、河江、老街等地的丘陵、平坝上,在越南其他省、市也均有分布。

  二、文化异同

  我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均是稻作民族,赖“那”(意为“稻田”)而生,依“那”而存。受稻作生产方式的影响,他们的文化均具有深刻的“那”文化烙印。壮族与岱族、侬族虽然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但由于分别处在不同国家,各自受到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双方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1.服饰方面。壮族服饰以黑色或蓝色为主。壮族崇尚黑色,其主要原因有三:壮族长期在田间劳作,黑色衣服易于清洗,且具有防蚊功能;壮族认为黑色可以逢凶化吉,视其为吉祥颜色;壮族认为黑色能够体现壮族稳重、内敛、谦逊而不事张扬的性格。在越南,岱族、侬族也喜欢用蓝靛染成的蓝色或者黑色服饰,款式与我国广西的壮族相同。不同的是,我国的壮族一年四季戴头巾,而越南的岱族、侬族习惯戴斗笠。

  2.饮食方面。壮族饮食清淡,以粥、米粉为主食。壮族最有特色的主食便是五色糯米饭。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便用枫叶、紫番藤、黄花草、红蓝汁浸泡优质糯米,合而蒸之,香气四溢。五种颜色既代表五谷也代表五行,五色糯米饭表达了壮族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越南岱族、侬族的饮食也很清淡,也以粥、米粉为主食,在“三月三”也食用五色糯米饭。不同的是,我国靠近汉族地区的壮族饮食习惯逐渐受到汉族的影响,口味偏咸偏辣;而越南的岱族、侬族受到越南京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在吃饭或者吃米粉时喜欢滴上柠檬汁和鱼露等调料。

  3.居所方面。壮族习惯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在壮族聚居的地区,干栏式建筑具有多种功能:一是防止野兽袭击。壮族大多居住山区,干栏建筑构造有助于预防野兽侵扰。二是预防疾病。壮族聚居的地区春冬季节潮湿寒冷,夏秋季节炎热多雨,人们容易患上风湿、瘴等疾病。干栏建筑通风、采光、照明功能良好,可以有效预防这类疾病;三是节省土地。壮族聚居的地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出于对耕地的保护,他们选择在地势平缓的山脚建干栏建筑。越南的岱族、侬族与我国的壮族在居住方式上相同。由于当地珍贵树种较多,他们对木材的使用也十分讲究,即通常选择在雨水少的冬天砍伐,由于木材经过浸泡防虫技术处理,所以他们所建的干栏建筑结实、耐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5月22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京族:中越两国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
下一条: ·傈僳族:历史迁徙中的分散与凝聚
   相关链接
·[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李斯颖]壮族“麽咟宿”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及其文化辨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